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6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廬江水部藝文

《廬江四辯         唐》·盧藩

凡作事必法古,名地者必求于古。秦一天下,破國為 郡,名地者惟求于《禹貢》與《山海經》。故始皇二十六年, 以揚州之地為九江、鄣郡、會稽、九江。會稽出《禹貢》,鄣 出《山海經》。按《海內南經》云:「三天子鄣山,在閩西。」註云: 「在歙縣東,浙江出焉。」《海內東經》云:「廬江出三天子,都 入江彭澤西。」註云:「即彭蠡也,今彭澤西是也。」《經》又曰: 「一名天子鄣。」江南之鄣,由此名也。廬山在彭蠡西涯, 因廬江以立名。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盡有揚州之 地。漢高改九江為淮南,即封英布為淮南王。十一年, 布誅,立皇子長為淮南王。孝文八年,長死,徙封長子 安為淮南王,賜為廬江王,勃為衡山王。《漢書·諸侯王 年表》:北界《淮瀕略》:廬、衡為淮南,衡即今霍山。《東漢·地 理志》:「建武十年,省六安國,以縣屬廬江郡。郡十四,城 有舒、潯陽。」襄安郡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大江之南, 與彭澤相接,既得有潯陽,潯陽有廬山,廬山因廬江 而名古矣。廬江之地,包江南北而有之。周景式《廬山 記》云:「匡俗,周威王時人。生而神靈居於山上,世稱廬 君。」則是俗因山為號,不因俗為廬而名山。慧遠作《廬 山記》,不知所始,乃曰:匡俗出殷周之際,結廬山上,因 名山曰廬。其謬甚矣。《豫章舊志》言俗父與鄱陽令吳 芮佐漢定天下而亡,漢封俗於潯陽,武帝南巡,封為 大明公。是山不因俗而名愈明矣。余故曰:事必法古, 名地者必求於古。廬山自《山海經》所謂出三天子都 者是也。今山在彭澤之上,亡其所謂廬江者,時移事 古,名與地改故也。今潯陽在大江之南,古潯陽在大 江之北。名地為國者,豈限江之南北哉?求于古而已 矣。

廬江水部紀事

《宋史五行志》:「開寶四年六月,蔡州淮及白露、舒、汝、廬、 潁五水並漲,壞廬舍民田。」

廬江水部雜錄

《水經注》:按《山海經》創志,大禹記錄遠矣。故《海內東經》 曰:「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是曰廬江之名。山 水相依,互舉殊稱,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強 引此類,用成章句耳。

灨水部彙考

《山海經》
之贛水

「灨水」者,就章水、貢水合流而名之也。二水俱會于江 西贛州府,一為東江,一為西江。東江即貢水,西江即 章水也。東江發源於福建汀州府長汀縣西北之展 旗山,西北流過贛州府之瑞金縣,與綿江水合流,經 會昌、雩都二縣至贛州府與章水合。西江發源於江 西南安府大庾縣之聶都山,東流至贛州府與貢水 合。二水俱北流三百餘里,至萬安縣,其間有灘十八, 怪石多險。折而東經吉安、臨江,達南昌,而匯於彭蠡 湖。

按:《山海經海內東經》:「贛水出聶都東山,東北注于江, 入彭澤西。」今贛水出南康南野縣西北。贛音感。 按《水經》,「贛水出豫章南野縣,西北過贛縣東。」《山海 經》曰:「贛水出聶都山,東北流,注於江,入彭澤西。」班固 稱「南野縣,彭水所發,東入湖。」漢水,庾仲初謂大庾嶠 水北入豫章,注於江者也。《地理志》曰:「豫章水出贛縣 西南,而北入江。」蓋控引眾流,總成一川。雖稱謂有殊, 言歸一水矣。故《後漢·郡國志》曰:「贛有豫章水。」雷次宗 云:「似因此水為其地名。雖十川均流,而此源最」遠,故 獨受名焉。十川者贛廬牽淦盱濁餘鄱僚循是為十此源謂贛水也九水俱入于贛水諸本作 北源誤劉澄之曰:「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水西。」是為謬 也。縣治二水之間,二水合「贛」,字因以名縣焉。劉氏專 以字說水,而不知遠失其水實矣。豫章水導源東北 流,逕南野縣北,贛川石岨,水急行難,傾波委注,六十 餘里,逕贛縣東,縣即南康郡治。晉太康五年,分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