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6 (1700-1725).djvu/107

此页尚未校对

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沒于水,所謂筮短龜長」也。贛 水又逕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孫策所築也。贛水又歷 釣圻邸閣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舊夏 月邸閣前洲沒,去浦遠。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運出 之力,于渚次聚石為洲,長六十餘丈,洲裡可容數十 舫。贛水又北逕鄡陽縣,王莽之豫章縣也。餘水注之。 水東出餘汗縣,王莽名之曰「治干」也。餘水北至鄡陽 縣注贛水。贛水又與鄱水合,水出鄱陽縣東,西逕其 縣南,武陽鄉也。地有黃金可采,王莽改曰「鄉亭。」孫權 以建安十五年,分為鄱陽郡,水又西流注于贛,又有 僚水入焉。其水導源建昌縣,漢元帝永光二年,分海 昏立。僚水東逕新吳縣,漢中平中立。僚水又逕海昏 縣,王莽更名宜生,謂之上僚水,又謂之海昏江。分為 二水,縣東津上有亭,為濟渡之要。其水東北逕昌邑, 而東出豫章大江,謂之「慨口。」昔漢昌邑王之封海昏 也,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 別注入于循水也。

又北過彭澤縣西。循水出艾縣,而東北逕豫章寧 縣,故西安也。漢地理志豫章艾縣有修水東北入湖此注作循誤也晉太康元 年,更從今名。循水又東北,逕永循縣,漢靈帝中平二 年立。循水又東北注贛水,其水總納十川,同湊一瀆, 俱注于彭蠡也。

北入于江。大江南贛水總納洪流,東西四十里,而 清潭遠漲,綠波凝淨,而會注于江川。

按:《隋書地理志》,南康郡,「贛。」舊曰南康,置南康郡。平 陳,郡廢。大業初,縣改名焉,尋置郡。有儲山,有贛水。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贛水,《山海經》云:出聶都東 山,東北注江,入彭澤』。《西漢·地理志》云:贛縣,豫章水出 西南,北入大江。」《通典》云:「虔州贛縣有章水,貢水合流, 故曰贛。」郭璞云:「贛水出南野縣西北。南野,今南安 軍大庾縣,聶都山在縣西南,虔州今改為贛。東江發 源于汀州新樂山,經雩都會于章水,西江導源于大 庾縣之聶都山,與貢水合。」

按《方輿勝覽》江西路贛州贛水,「東江發源于汀州界 之新樂山,經雩都會于章水;西江導源于南安大庾 縣之聶都山,與貢水合,會于贛水。二水合而為贛,在 州治後,北流一百八十里,至萬安縣界。由萬安而上, 為灘十有八,怪石如精鐵,突兀廉隅,錯峙波面。自贛 水而上,信豐、寧都俱有石磧險阻視十八灘,故俚俗」 以為「上下三百里贛石」也。

按《汀州府志》,「長汀縣城西七里有展旗山,巒岫逶迤, 達瑞金界,有牛嶺,又有白頭嶺,又有新路嶺,上有隘, 亦名隘嶺,贛水出焉。」

按《瑞金縣志》:「貢水出汀州新樂山白頭嶺,下流五十 里抵縣前,與綿水合流,經會昌雩都,會章水。」

按《南安府志》:「大庾縣治西南一百二十里有聶都山, 高一百六十仞,連亙四十里,贛水出此,東流注江,入 彭澤。」

章江水自縣西來,橫郡治南門之外,過東折往巽方, 復折西北,經南埜縣贛縣,至干豫章,故名。又入于彭 蠡,又謂之彭水。昔郡皆謂「南埜」,此水發源者也。又謂 之贛水,以其經于贛也。聶都之山,贛水所出,今贛郡 水謂之「貢水」,合章水,乃名為贛。此水出聶都沙溪洞, 如星宿海然。

按《南康縣志》,「南埜水在縣治西,一名南埜灣」,源出豫 水,歷南坑口與蓮塘會贛水

按《贛州府志》:貢水在府城東。《漢志》名湖漢水。源出汀 州府新樂山,西經瑞金,南過會昌,北會寧都、石城、安 遠、雩都、興國、信豐、龍南之水,流至府東,環城而北,與 章水合流。

章水在府城西。《漢志》名彭水。源出南安聶都山,自大 庾東折而北,經南康,會上猶水,至府西,環城而北,合 貢水,是為豫章水。

贛水在府城北,章貢二水合而為一,故名。北流三百 里至萬安縣,其間有灘十八,怪石多險。折而東,經吉 安、臨江,達南昌,而匯于彭蠡湖。按桑欽《水經》云:「贛水 出豫章南野縣,西北過贛縣東。又西北過廬陵縣西。 又東北過石陽縣西。又東北過新淦縣西。又北流入 于大江。」《水經注》:「豫章水導源東北流,逕南野縣北,逕」 贛縣東,會湖漢水。水出雩都縣,導源西北流,逕金雞 石,西北逕贛縣東,西入豫章水。《山海經》曰:「贛水出聶 都山,東北流注於江,入彭澤西。」班固稱南野縣彭水 所發,東入湖。漢水庾仲初謂大庾嶠水北入豫章,注 于江。《前漢·地理志》曰:豫章水出贛縣西南,北入大江。 雩都湖漢水,東至彭澤入江,行千九「百八十里。」《後漢· 郡國志》曰:「贛有豫章水。」劉歆曰:「湖、漢等九水入彭蠡, 故言九江。」《注》又曰:「豫章、湖、漢及贛,並通稱也。」蓋控引 眾流,總成一川,雖稱謂有殊,言歸一水矣。雷次宗《豫 章記》云:「贛縣豫章水,出郡西南,故以名郡。雖十川均 流,而北源最遠,故受名焉。」應劭《漢官儀》謂:「城南松陽 門有樟樹,垂蔭數畝」,郡以此得名。又一說也。獨劉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