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6 (1700-1725).djvu/7

此页尚未校对

復舊觀。久之柳敗,隄復就圮。嘉靖間,縣令王釴令犯 人小罪可宥者,得雜植桃柳為贖,「真治湖一良法也, 惜嗣後功令嚴謹,守土者不得踵行」之耳。隄南第一 橋曰映波,與西岸第六橋對。舊有旌德觀、先賢堂。觀 本定香寺,今止存定香橋。寶慶間,京尹袁韶改建為 觀,有虛舟、雪錦二亭。堂名「仰高」,祠祀許由而下四十 人。寶慶初,去潘閬及節孝婦孫夫人凡五人,中有「振 衣」、《清風》二亭,尋并入旌德觀。第二橋曰「鎖瀾」,與西岸 第五橋對。舊有湖山堂,京尹洪燾建三賢堂,袁公所 建,以祀白、蘇、林三公者。後有三堂,扁曰「水西」、「雲北」、「月 香」、「水影」、「晴光、雨色。」第三橋曰「望山」,與西岸第四橋斜 對,水名「花港」,所謂花港觀魚者是也。舊有雪江講堂。 淳祐中,婺州布衣胡侊充三賢堂,堂長號「雪江」,有《錦 囊集》。第四橋曰「壓隄」,與西岸第三橋對,舊有崇真道 院,俗稱施水庵。賈似道建庵傍有石臺,籠燈以照夜 船。水仙王廟亦名龍王祠,先是以樂天、和靖、子瞻附 祀。兩廡有井,曰「薦菊」,蓋取蘇詩「一盞寒泉薦秋菊」之 義也,後廢。嘉靖二十二年,郡守陳仕賢構亭其上。第 五橋曰東浦,與西岸第二橋對;第六橋曰跨虹,與西 岸第一橋斜對。稍北則為西陵橋矣。

楊公隄,俗稱「裏六橋。」知府楊孟瑛既開西湖,遂築此 隄。然近北山三橋,宋時已有之,楊公所築,特南三橋 耳。自北而南,第一橋曰「環璧」,近淨空院,玉泉之水出 焉。第二橋曰「流金」,金沙灘之水出焉。西為天澤廟。第 三橋曰「臥龍」,自此而西,可通茅家埠。第四橋曰「隱秀」, 遶丁家山而東,沿隄屈曲,蒼翠掩映。西可通花家山, 又名花家園。第五橋曰景行,舊有三賢祠在焉。從此 而西,可通麥嶺路。第六橋曰「濬源」,從定香橋而入,近 發祥寺。又按《覽勝志》,此地有醉白樓、金溪草堂。醉白 樓為樂天書,在茅家埠,今為吳莊。金溪草堂在金沙 灘之北,為虞伯生讀書處。

履泰將軍廟在裡湖之金沙灘。始建日月不可考。按 《武林舊事》云:「將軍姓孫名顯忠,錢塘人。仕吳越為名 將。宋嘉熙中,趙與懽京尹禱雨有驗,疏聞,封天澤侯, 額曰『敕賜孚應之廟』。」人又稱天澤廟。廟有天澤井,葛 仙翁所植虯松。明萬曆癸未夏旱,郡守東吳張振之 率僚屬士民遍禱,不雨。一夕,將軍降于乩,示禱雨所 「嚮,且為助雨。」明日,振之詣廟禱,如神指,遂雨三日。大 有年,廟垂圮,即拓地新之,仍令夏秋仲月丞簿致祭, 無有所失。又有小隱園、裴園、史園、喬園、資國園,並廢。 小隱園本內侍陳源外宅,後收入重華宮,撥賜張貴 妃,建崇福院。前有雙岸金沙澗。裴園,裴禧別業,史園, 史徽孫別業,其西北有螞蝗橋。資國園即履泰將軍 故宅也。

關帝廟在金沙灘裡岸。始建月日未考,歲久就圯。有 人題其壁云:「野鶴閒雲東復西,孤亭獨坐自栖栖;愁 看伐木根株盡,一路空山絕鳥啼。」今廢。

趙公隄。宋淳祐中,京尹趙與𥲅自北新路第二橋至 麴院築堤,以通靈竺之路。夾岸花柳,人比蘇隄 湖心亭。按《舊志》云:自宋元歷明初,皆為湖心寺,鵠立 湖中,三塔鼎峙。相傳湖中有三潭,深不可測,所謂三 潭印月者是也。《六十家小說》載有西湖三怪時出,迷 惑遊人,故壓師作三塔以鎮之。弘治間,按察司僉事 陰子淑,為諸生時,曾遊入寺,廉得眾僧之姦,及為秉 憲,立燬之,併去其塔。嘉靖三十一年,知府孫孟尋遺 址,建亭其上,不數年而圮。萬曆四年,按察司僉憲姑 蘇徐廷課大參海虞王竺、錢塘尹西蜀姜召重建,而 扁額有「太虛一點,宛在水中央」之題。未幾崩壞。萬曆 四年,司禮孫東瀛重建。四碪,上植桃柳,改建喜清閣, 後塑文昌神像。推府贊皇胡來朝對聯云:「四季笙歌, 尚有窮民悲夜月;六橋花柳,渾無隙地種桑麻。」又郡 人司勳虞淳熙《刪定略》云:「湖心寺,晉天福中紹巖禪 師建,大中祥符初賜額水心。保寧寺有德生堂、飛泳 亭,永明禪師曾于此放生,杭人多效之。外列三潭,故 又名三塔寺,西湖十景之」一也,圖見《成化志》。天順三 年,郡人趙氏請毒峰禪師重修。弘治五年,僉事陰子 淑因毀寺及塔葑塞湖源。萬曆三十五年,郡人司勳 虞淳熙探中塔基得之,請于當事,邑令聶心湯,以鄉 紳里老楊兆坊、金學曾等之詞,申三臺,許焉。聶令捐 俸,首事蓮池大師,助金捲葑。淳熙同裘道濬築內隄 一環,楊兆坊、都鍾先後構室,住守池僧。三十九年,縣 令楊萬里繼築外埂。四十二年,藉潭救涸。於是鹽臺 楊鶴檄濬潭築隄,遂成外隄數百丈,而內隄則是沈 一化培擁之。一時撫臺劉一焜、按臺李邦華、鹽臺崔 爾進、督糧周世賞、督學周延光、巡道王應乾,交檄增 隄三尺,外闢二潭,就古德生堂址建閣三楹。督糧與 郡守楊聯芳所助獨多。四十六年,左伯蕭近高加築 石塘四百餘丈,郡守姚之蘭成外梁。按:此則湖心寺 址近南屏,即俗所謂放生池者,非今湖心亭即昔湖 心寺遺址也。《舊志》都混二為一,殊不可曉。今按《通志》 云:「亭為北塔遺址,而寺為中塔、南塔遺址。」則意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