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6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為苕水。」

按《臨安縣志》,錦溪一名石鏡溪,在縣治南一里,流至 縣東獨山潭,與南溪合流,至餘杭縣,一名苕溪。 按《餘杭縣志》:「苕溪在縣治前,其溪闊六十餘步。」《山海 經》云:「天目山一名浮玉山,高遠闊深,苕溪出焉,在於 潛、臨安兩縣界,東流一百五十里經本縣,又東流二 十七里而至錢塘縣界,又東北流六十二里入湖州 府德」清縣界,而匯于具區。耆老《傳》云:夾岸多苕花,每 秋風飄散水上,如飛雪然,因名。唐天授三年,敕錢塘、 於潛、餘杭、臨安四縣租稅,徑取道于此,公私便之。每 春日風生,輒水漲數寸,土人感之,號為尹公潮。 仇溪在縣治東北二十里,闊二十餘步,深五尺。有二 源:一出臨安高陸山,東流八十六里,至仇山之北,一 出本縣獨松嶺,東流八十里至仇山之下,合流於盧 公橋,而東行十二里,又合「苕溪」,行三十六里入湖州 府德清縣界。

尹公潮在縣治東二里,通濟橋東苕溪內。

按《錢塘縣志》,「全山在縣治北七十里,諸山列其南,苕 水環其北。」

鳳口陡門閘、勞家陡門閘、唐涇陡門閘,俱在縣西北 苕溪東界。

按《湖州府志》:「苕溪水一出天目山之陰廣苕山,東過 金石鄉,又東過靈奕鄉,又東過安吉州南邵渡,又東 南過章渡,又折而北至丘渡,與獨松水合。一出獨松 嶺西合眾山之水,東過浮石山南,又折而西北至丘 渡,與天目山水合。二水東過倪渡,又折而西,又折而 東北,過梅溪鎮北為龍溪,又北過吳山,又北過彭匯」, 又東過和平入。凡常湖、箬溪、四安塘諸水北來注之, 匯而為西溪。北過釣魚灣,又北過清塘門,又折而東 至臨湖門,與江子匯水合。又自西溪北過清塘門,又 東北下橫涇港,經小梅湖口以入于太湖。又自西溪 東入清源門,又東過儀鳳橋,至于江子匯。又自清源 門折而南,又折而東,出定安橋,與峴山漾南來水合 江子匯,一名霅溪。苕溪、餘不溪、前溪,北流水之所會 也。

《合溪》水出懸腳嶺,南過八字橋,又南出霅水橋入西 溪,與苕溪水合。

四安溪水出石澗諸山,南經盤澗塘,又南經善岸塘, 與廣德水合。又出廣德諸山,東經荊塘,又東經塔水 塘,又東經善岸塘,與石澗水合。二水東過四安鎮大 德橋,又折而南,出下殷橋入龍溪,與苕溪水合。 按《安吉州志》:「楊子湖在州北二十里。」《吳興記》曰:「楊子 湖出丹陽湖下,會邸閣水,分流合于苕溪,故名。 潘店港水」出和平諸山。棲賢港水出棲賢諸山。俱東 北流入于西溪。與苕溪水合。

按《孝豐縣志》,「苕水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苕水部藝文一

《南湖說略        》明·戴日強

苕溪去縣治不數武而近,橫不越尋丈,上接天目,下 通武林、吳興、嘉禾諸郡邑。天目萬山之水,支派分合, 會歸于此溪。溪腹容受無幾,一遇霪潦,潰放莫禦,大 為民害。漢邑令陳公渾相形度勢,于溪南濬「南上下 湖,幅𢄙數十里,築高塘匯水,仍通一港,由石門橋引 溪水入湖,暫瀦以殺其怒,俾得徐就溪流,不致汎濫。」 又慮水之暴集,湖量已滿,故空湖東南為五畝塍,高 僅隱人,長亙百丈,俾水分洩南渠諸河,漸達具區,不 致反囓,陳之功,萬世利焉。後如名宦歸公珧、楊公時, 皆以修復前蹟為事,歲久防弛,湖濱之民規佃為業。 且溪水入湖,由湖之東南而洩,汪浩漰湃如建瓴而 下,東南安樂等鄉,每為水患。于是滾壩之議興,加高 五畝,塍扼其吭焉。湖之尾閭洩之不迅,東南諸鄉安 樂土矣。然水流緩,易于停泥漲沙,湖底淤積如平地, 豪民益肆佃佔,各為丘阜堰塍,築室廬,植桑麻,致湖 溢不能受水,橫潰衝決,塘堤傾塌,釀成萬曆二十六、 七年間洪水大變。時錢塘令聶公建議濬復南湖,寘 諸佔佃者以法舉,湖舊址,一清釐之。然而代更岡陵 易土,南湖地高阜,不可為湖,明初履畝編戶分啚,如 上壽諸里,皆載糧一定,終不可復。乃依傅院清復舊 界疆理之,鳩工經費,議論開鑿,上疏題以沒入貂翼 銀四萬餘金,動四萬眾民力而湖工興築。會聶公行 取赴部,繼雲間楊公董其事,日強受命來令此土,適 當其時。于是遵憲檄,率僚佐督部,蚤夜經營,塞者通 之,淤者平之,缺者補之,坍者填之。用民之力以濬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