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6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苕水部紀事

《杭州府志》:「漢陳渾,靈帝熹平元年為餘杭令。縣有苕 溪,自天目發源,洪潦歲一再至,勢甚奔湧。溪小不能 容,則泛濫橫溢,漂沒田廬,邑被其災,且及鄰縣。渾至, 度地形,於渡南,闢上下兩湖,即湖之西北,鑿石門,導 溪流入湖,以分殺其勢。又延袤築湖塘三十餘里,俾 水暫有所瀦,然後安徐出滾壩,不至怒馳。乃于沿溪」 一帶增置陡門塘堰數十餘處,俾蓄洩以時,旱澇無 患,民至今利賴之。

《唐書陸羽傳》:「羽字鴻漸,上元初,隱苕溪,自稱桑苧翁, 闔門著書,或獨行野中,誦詩擊木,徘徊不得意,或慟 哭而歸。」

《浙江通志》:「元吳氏,烏程人。年二十五,有殊色。至正丙 申八月,明兵逼城,吳攜二子潛投苕水而死。及城破, 人見其母子並浮水面,若不相離,咸嘆異焉。」

《湖州府志》:「浙江提學道副使前湖州府學教授孫公 昌裔,閩縣人。萬曆庚戌進士。理擅儒宗,才稱傑出。講 學苕溪,闡先賢之鴻寶;分闈魯國,選多士之驊標。」 《紹興府志》:「呂興道字藏虛,居鄉公平率物。長子市麻, 苕溪舟人匿貨將鬻,子媳以償,令貸而勿校。」

苕水部雜錄

《杭州府志》:「石應潮字思吾,上海人。由舉人嘉靖四十 四年任餘杭縣。克己利民,樹蔬而食,家繅而衣,買水 而飲。邑為之謠曰:『米載雲間白,泉沽苕水清』。」

《湖州府志》:「知府黃公功懋,閩縣人。宅心忠厚,蒞事端 詳。先任嚴州,後遷吳郡。萬民望月,桐江起何武之思; 三虎低頭,苕水墮羊公之淚。」

《錢塘新志》有云:「苕溪之水,下注南湖,錢塘為咽,吳興 為腹,而太湖則尾閭也。上濬南湖,使能受而後能瀉, 則錢塘不受其病,湖州即無驟溢之患矣。下疏太湖、 松江入海之路,使能去而後能容,則蘇、常、湖三州不 受其病,而杭州亦永被灌輸之益矣。夫天目之水,萬 壑爭流,苕溪所經,連綿數郡,雨則畏其橫流,旱則資」 其灌溉。利害所關。遠被二省。上濬下疏。誠為確論。不 可不早從事也。

鏡湖部彙考

後漢馬臻所開之「鏡湖。」

「鏡湖」,一名「鑑湖」,一名「慶湖」,一名「長湖」,一名「大湖」,又名 「賀監湖。」在今浙江紹興府城南三里,周三百五十餘 里,總納山陰、會稽二縣之水,凡三十六源,匯而成湖。 東至曹娥江,西至西小江,南至山,北至郡城。其初本 潮汐往來之區,自漢太守馬臻始鑿為塘以蓄水,又 界為東湖、南湖,二湖所出之水,灌田常數千頃。至今 山陰會稽之民,猶世獲其利焉。

按《輿地志》,鑑湖,後漢會稽太守馬臻所開,在城南百 步許,東西二十里,南北數里,縈帶郊郭,連屬峰岫,白 水碧巖,互相映發,有若畫圖。故王逸少云:「從山陰路 上行,如在鏡中。」遊。湖水高平,疇丈許,築塘以防之,開 以洩之,水適平而止。故山陰無荒廢之田。

按《述異記》:「鏡湖,俗傳軒轅鑄鏡于湖邊,今有軒轅磨 鏡石,石上常潔,不生蔓草。」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紹興府,鏡湖在城南二里。後漢 馬臻於順帝永和五年為太守,於會稽、山陰二縣界 築塘,周圍三百一十里以蓄水。李白有詩云:「鑑湖三 百里,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採,人看隘若耶。」杜甫有 詩云:「越女天下白,鑑湖五月涼。剡溪蘊秀異,欲罷不 能忘。」

按,《太平清話》,鏡湖本慶湖也。避漢安帝父清河王諱, 改為鏡湖。故賀方回自號慶湖居士。

按袁宏道《越中遊記》:「鑑湖昔聞八百里,今無所謂湖 者。土人云:『舊時湖在田上,今作海閘,湖盡為田矣。賀 監池去陶家堰二三里,闊可百十頃,荒草綿茫如煙, 蛙吹如哭,月夜泛舟于此,甚覺凄涼』。」

按《續文獻通考》:「浙江紹興府鏡湖,在府城外西南三 里。」

按《浙江通志》:紹興府鏡湖在府城南三里,亦名鑑湖。 昔軒轅氏鑄鏡湖邊,因得名。

按《紹興府志》:「鏡湖在府城南三里。」任昉《述異記》:「軒轅 氏鑄鏡湖邊,因得名。或云黃帝獲寶鏡焉。或又云,本 王逸少語。山陰路上行,如在鏡中遊,故名鏡湖,又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