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7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於海,各丈餘。旱則泄湖之水以溉田,潦則泄田之水 以入海。

山陰縣「後海塘在府城北四十里,亙清風、安昌兩鄉, 實瀕大海。宋嘉定六年,潰決五千餘丈,田廬漂沒轉 徙者二萬餘戶,斥鹵漸壞者七萬餘畝。守趙彥倓請 於朝,頒降緡錢殆十萬,米萬六千餘石,又益以留州 千餘萬。倉司被旨督辦,復致助焉。重築兼修補者共 六千一百二十丈,砌以石者三之一」,起湯灣迄王家 浦。彥倓又請買諸暨民杜思齊沒入田五百七十八 畝,山園水塘三百七十二畝,置莊古博嶺,委官掌之, 備將來修築費。復請行下吏部,「今後差山陰尉職,添 帶巡修海塘,刻碑郡庠。」後汪綱復加修護。明萬曆二 年,白洋口塘稍圮,知縣徐貞明又修築之。

烏風山: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濱於海。

浮山:在府城東北三十五里浮海口。

碧山仙洞,在府城西北四十八里。岩碧色,洞口如井, 下視莫測。北通巨海,嘗有持火深入,聞櫓聲隱隱而 鳴。

會稽縣海塘在府城東北四十里。東自曹娥、上虞界, 西抵宋家漊、山陰界,延亙百餘里,以蓄水溉田。宋隆 興中,給事中吳芾重加浚疊。李益謙《記》云:「自李俊之、 皇甫政、李佐次皆修之,莫原所始。」明弘治間,易以石, 費巨萬。正德七年七月,風濤壞之,復易以土。嘉靖十 二年,居民復有以石請者。知縣王教議曰:「塘臨大海, 下皆浮沙,每遇風潮,水齧沙崩,石豈能自住?每一修 築,則石費百倍於土,困詘曷支。莫如計算丁田,仍築 土塘,但令高闊堅緻,遍植榆柳茭蘆以護之,專設圩 長看守,督令水利官時往省視。即有坍潰,隨缺隨補。 如此則財無妄費,而事可永遵矣。」

後海塘,在府城東北八十里周延德鄉纂風鎮,凡三 千七百一十一丈。舊時發該縣丁夫修築。近年以來, 止令本鄉居民照丁派修,以抵一應差役。

蕭山縣鱉子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大海中。

許家閘在縣東三十五里。捍北海之水,南溢於里仁 鄉。

餘姚縣海塘在縣北四十里。縣之北壤,東起上林,西 盡蘭風。七鄉十八都之地,悉瀕於海。「作堤禦海所」,從 來久遠,文字缺蔑莫可考。宋慶曆七年,縣令謝景初 「自雲柯達於上林,為隄二萬八千尺。其後有牛祕丞 者,又嘗為石隄,已乃潰決。」於是歲起六千夫,夫役二 十日,費緡錢萬有五千修之,民疲而害日盛。慶元二 年,縣令施宿乃自上林而蘭風,又為隄四萬二千尺, 其中石堤五千七百尺,歲令令丞簿尉分李臨視之。 廟山、三山寨官,月各遣十兵與鄉豪邏察,有缺敗輒 治。仍請於朝,建海隄倉,歲刮上林沙田及汝仇、桐木 等湖廢地,總二千畝,課其入,備修隄費。至寶慶及元 大德以來,復潰決海壖,內移八鄉之地悉漸於海。至 正元年,州判葉恆乃作石堤二萬一千二百十一尺, 下廣九十尺,上半之,高十有五尺,故土隄及石隄缺 敗者,盡易以石。蓋沿海壖之南,自慈谿,西抵上虞,袤 一百四十里,初名蓮花塘,今俗呼為「後海塘」云。宋時 分東西部,自雲柯以東者號「東部塘」,始築於景初。其 雲柯以西者號西部塘。西部之內曰謝家塘、王家塘、 和尚塘,皆前人觀水勢抵止便宜,分部築之,長短高 下異焉。至葉恆所築,則包山限海,綿亙為一,無復部 分矣。自明初百餘年以來,海無大害者,多恆之功德。 然民皆習安利,排海壖居之堤,日削不完。成化七年 海溢,民多溺死。正德七年,海又大溢,溺死者至無算。 於是始興人徒築之。成化時,知縣劉規、主簿張勛董 役。正德時,巡撫都御史陶琰檄縣丞楊昌廷及崇德 縣典史李滋董役,隄僅完。久之,隄又多毀缺。每三秋 值大汛潮,天常連雨,東北風張甚,海鷗咻咻夜鳴。瀕 海而居,多憂海溢。考之史傳,海溢或由天地之變,又 非盡以巨風而溢。《農書》有之,「冬至後七日」逢壬主海 翻騰。其言頗驗。有司重民命,歲治隄防,則可繼前人 之績,生生民矣。先是,海塘未完,築土隄於內地,以防 潮汐溢決。其制隨地形上下,散漫不一,曰「散塘」,今皆 不治。及海塘漸固,潮寖卻,沙壖日墳起可藝。永樂初, 始於舊海塘之北築塘,以遮斥地,曰「新塘」,以別於舊 塘云。已而沙壖益起,海水北卻十許里,其中俱可耕 牧。成化間,風張潮洶,稍蕩決壖際。水利僉事胡某復 於海口築塘以禦潮,曰「新禦潮塘。」自是斥地之利歲 登。而國家重鹽法,亭民苦煮海。天順間,寧紹分司胡 琳請以新塘至海口之地盡給竈戶,永為鹽課根業, 毋令軍民侵漁之。詔可。乃豪強岡利者告訐無已。弘 治初,詔侍郎彭詔整理鹽法,議非竈戶敢有侵地者, 每畝歲科銀八分,謂之「蕩價」,給竈補課。而豪強愈益 爭不解,群竈苦之。其明年,紹興府推官周進隆察民 竈之情,相地淺深,於新塘之下築塘界之。塘以南與 軍民共利,其北惟竈戶是業,爭緣是得息,以其周姓, 因稱周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