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7 (1700-1725).djvu/106

此页尚未校对

餘姚縣眉山,在縣城北三十五里,大海中,望之如脩 眉然。

大寒峰、小寒峰,在縣城北三十里,大峰峨峨卓立,前 淼五湖,萬頃沉碧,北臨大海,驚潮突來,登之毛骨竦 然。小峰相連在西北,形稍僂,然俯

上虞縣海,在縣城西北,寧遠、新興二鄉,東至餘姚蘭 風鄉,西抵會稽延德鄉。元大德間,風濤大作,漂沒寧 遠鄉田廬。縣役闔境之民,植揵畚土以捍之,費錢數 千緡,完而復壞。後至元六年六月,潮復作,遂成海口, 陷毀官民田三千餘畝。餘姚州判葉恆相視言:「海高 於田,非石不能捍禦。」府委恆督治,適滿代去,縣尹于 詞宗募民出粟築之。至正七年六月,復潰,府檄吏王 永築之。永勸民田出粟一斗,以相其役。伐石於夏蓋 山。其法,「塘一丈,用松木徑尺、長八尺者三十二,列為 四行,參差排定,深入土內。然後以石長五尺、闊半之 者,平置木上,復以四石縱橫錯置於平石上者五重, 犬牙相銜,使不動搖;外沙窊窞者,疊置八重,其高逾 丈,上復以側石鈐壓之,內則填以碎石,厚過一尺,壅 土為塘附之趾廣二丈,上殺四之一」,高視石,復加三 尺,令潮不得滲漉入塘內。塘成,凡一千九百四十四 丈。二十二年秋,颶風大作,土塘衝齧殆盡。府檄斷事 官王芳以督制兼縣尹治之,乃度夏。蓋所灌之田,畝 出米一升,於西偏鵲子村,作石塘二百三十二丈。明 洪武四年秋,土塘潰,太守唐鐸與知縣趙允文築之 以石。三十三年,其西又潰,臨山把總以聞于朝,府檄 縣主簿李彬、典史陳仕再修築之。

夏蓋山在縣北六十里。山形如蓋,世傳夏禹嘗駐蓋 焉。南距夏蓋湖,北障海,海北即海鹽縣。

嵊縣錦山,在縣東七十里,狀如錦屏,有石井,相傳以 為龍窟。昔人以物投井者,後自海畔人家見之,因謂 與海通,稱為「海眼」云。

按《台州府志》:赤城六邑,負山而東,界於海。海勢下而 水性善下,故修水利者視他郡為稍易焉。

臨海縣海,在縣東一百八十里。

龍符山,在縣東一百七十一里海中。本名覆釜,《寰宇 記》云:「東海有山,形似覆釜」,即此。

臨海山,在縣東北二百四十里,接海。

秀麗山在縣東二百里海中,舊名芙蓉。《臨海記》云:「州 東北七十里海中有芙蓉山。」《僧智顗傳》云:「出海望芙 蓉山竦若紅蓮之始開。」蓋指此也。

海門山:在縣東南百里。瀕海。

古塘門山在縣南二十里。兩峰對峙,中空十餘丈,舊 傳「海門在焉。」

石新婦山,在縣東南七十里。東瀕海。

唐相山,在縣東北一百三十五里。一穴無際,與海通。 高麗頭山,在縣東南二百八十里海中。自此山下分 路入高麗國,其峰突立,宛如人首,故名。

崛門山: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海中。

大雄山:在縣東二百一十一里海中。

頭扣山:在縣東北二百一十一里海中。

鵝鼻山: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海中。

石佛山:在縣東南一百七十里海中。

峻巉山,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海中。

蒼郭山,在縣東北二百一十一里海中。

小門山、大門山:俱在縣東南一百里海中。

壽昌山,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海中。

莆門山,在縣東南一百五十七里海中。

東麂山:在縣東一百五十七里海中。

西麂山:在縣東一百六十里海中。

主山,在縣東南一百七十里海中。

麂頭山: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海中。

虎頭山:在縣東北二百六里海中。

澤青山,在縣南二百二十里海中。

檉澳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伯達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嶼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澤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竹嶼:在縣東一百四十六里海中。

尾閭在東海中,與海門馬筋相值。其水湍急,陷為大 渦者十餘,舟楫不敢近,世傳「東海泄水處。」宋洪忠宣 為主簿,常以公事至海門,登山縱觀大海,親見其勢。 子邁載之《夷堅志》。

淡水潭: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海中。

桃枝潭: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海中。

杜瀆,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承恩鄉。海水漲入溝澮,遂 成瀆。

太平縣松門山,在縣東南五十里海中。王羲之《西郡 記》云:「永寧縣界海中有松門島,嶼上皆生松,故名。」 阻浪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其陰臨海,浪入時藉以 為阻,故名。

「前嶼」,在莞山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