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7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歷臨沅縣,西為明月池,白壁灣灣狀半月,清潭鏡澈, 上則風籟空傳,下則泉響不斷。行者莫不擁楫嬉遊, 徘徊愛玩。沅水又東歷三石澗,鼎足均跱,秀若削成。 其側茂竹,便娟致可玩也。又東帶綠蘿山,頹巖臨水, 懸蘿釣渚,漁詠幽谷,浮響若鍾。沅水又東逕平山,西 南臨沅水,寒松上蔭,清泉下注,栖託者不能自絕於 其側。沅水又東逕臨沅縣南,縣南臨沅水,因以為名, 王莽更之監沅縣也。縣南有晉徵士《漢壽詩》。宋本作人《龔 元之墓銘》「太元中,車武子立縣,治武陵郡下,本楚之 黔中郡矣。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馬錯以隴、蜀軍 攻楚,割漢北與秦。至三十年,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 以為黔中郡。漢高祖二年,割黔中故治為武陵郡,王 莽更之建平郡也。」南對沅南縣,後漢建武中所置也。 縣在沅水之陰,因以沅南為名。縣治故城,昔馬援討 臨鄉所築也。沅水又東歷小灣,謂之「枉渚。」渚東里許, 便得枉人山。山西帶循溪一百餘里,茂竹便娟,披溪 蔭渚,長川逕引,遠注于沅。沅水又東入龍陽縣。有澹 水,出漢壽縣西楊山,南流東折,逕其縣南,縣治索城, 即索縣之故城也。漢順帝陽嘉中,改從今名。闞駰以 為興水所出,東入沅。而是水又東歷諸湖,方南注沅, 亦曰漸水也。水所入之處,謂之鼎口。沅水又東歷龍 陽縣之汜洲,長二十里。吳丹陽太守李衡植柑于其 上,臨死,敕其子曰:「吾洲里有木奴千頭,不責衣食,歲 絹千疋。」太史公曰:「江陵千樹橘,可當封君。」此之謂矣。 吳末衡柑成,歲絹千疋。今洲上猶有陳根餘枿,蓋其 遺也。沅水又東,逕龍陽縣北,城側沅水。沅水又東合 壽溪,內通大溪,口有木連理,根各一岸,而凌空交合, 其上承諸湖,下注沅水。

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北入于江。沅水下注洞庭 湖,方會于江。

按:《華陽國志·南中志》:「不狼山,出鄨水,入沅。」

按:《岳陽風土記、水經》云:「澧水上承孱陵縣澹水。」王仲 宣曰:「悠悠澹澧口,下會赤沙湖,東南注于沅水,謂之 澧口。」《離騷》曰:「沅有芷兮澧有蘭。」注云:「洞庭謂之澧口 江。」㨿此,澧水會于沅,然後入湖也。今澧、沅雖相通,然 澧水注于洞庭,謂之澧口;沅水注于洞庭,謂之鼎江 口。豈歲月之久,遂變遷至此耶?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沅水在常德府武陵縣,漢 臨沅縣地,至長沙入洞庭湖,又入龍陽縣界,歷凡洲, 洲長二十里,即李衡種柑所。」《地理志》:「《水經》出牂牁且 蘭縣。」今遵義軍播州地《山海經》:出象郡鐔城西入,東注江,入 下嶲,西合洞庭中。《楚辭》:「沅有芷兮澧有蘭,濟沅湘以 南征。」

按《方輿勝覽》。湖北路常德府。「沅水經武陵南二十步。 辰州。沅水在沅陵縣西南五里。」

按《林水錄》,「沅水澗側茂竹,便娟致可玩也。」又東帶綠 蘿山,頹巖臨水,懸蘿鉤渚,漁詠幽谷,浮響若鐘。沅水 又東逕平山,西南臨沅水,寒松上蔭,清泉下注,棲託 者不能自絕於其側。

按《續文獻通考》:「辰州府:沅水在府城西南五里,源出 四川播州,經沅州入常德府界。」

常德府沅水在府城南。上自辰州界流入桃源縣,經 此東流至龍陽縣北入洞庭。

按《貴州通志》:鎮遠府鎮陽江在府前,即㵲溪五溪之 一,合府境諸水而入于湖廣沅江。

思州府平溪,在府城東三十里,流注沅江。

銅仁府大江在府城西南,可通舟楫,至湖廣辰溪縣 會于沅江。

按《湖廣通志》:「常德府,沅水出牂牁且蘭縣為旁溝水。 又東至鐔城縣為沅水。其支從黃平州出諸葛洞,下 鎮遠府,始通舟流。平溪與思州水合,過沅州經洪江 與黎平水合,又過江口與漵水合。又流辰溪,與錦水 合。東至盧溪及辰州與酉水合。東下壺頭,經怡望,歷 臨沅,則今常德府城是也。東注龍陽,與滄浪水合。有」 澹水出漢壽。自鼎港復與沅合,始下注洞庭,與澬、澧 合流云。

按《靖州志》:「沅江在會同縣西北五十里,源出西南番 界,與朗江合流,產九肋鱉。」

按《辰州府志》盧溪縣,「沅江即沅水。」按《水經》,出播州,經 沅州會黔陽、麻漵諸水,北流至邑前合武水,始折而 東注

盧江又名盧水,在邑盧山下,合沅水、武水而東流。 鴉溪,在縣西二百六十里。水自崇山發源,其流合武 溪,經邑東注,與沅水合。

按《盧溪縣志》:沅江在縣城東南,接流辰溪縣河,入縣 境七十里,至縣東會小河武溪水,東流十里入沅陵 境。城西南小河,發源鎮溪所李洞山苗岡,西南流合 武溪水,流至縣東入沅江。

按《辰溪縣志》:「沅江在縣前,接流黔陽縣河。沅渠、雄溪 諸水,自洞灣入縣境,流二百六十里入瀘溪縣境。」 辰溪發源羅子山,西流至縣東南十里入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