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7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洞庭湖部選句

 洞庭湖部紀事

 洞庭湖部雜錄

 〈洞庭湖部〉外編

山川典第二百九十八卷

洞庭湖部彙考

巴陵之洞庭湖

洞庭湖在今湖廣境內,東北屬岳州府,西南屬常德 府。「吞赤沙,連青草,橫亙七八百里。合沅、漸、元、辰、敘、酉、 澧、資、湘九水,俱匯于此,日月若出沒于其中,浩浩蕩 蕩,真宇內大觀也。」

按《書經夏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 九江孔殷,沱潛既道。」孔傳「江於此州界分為九道,甚得 地勢之中。」《潯陽地記》云:「一曰烏白江,二曰蚌江,三曰 烏江,四曰嘉靡江,五曰畎江,六曰源江,七曰廩江,八 曰提江,九曰箘江。」張須元《緣江圖》云:「一曰三里江,二 曰五州江,三曰嘉靡江,四曰烏土江,五曰白蚌江,六 曰白烏江,七曰箘江,八曰沙提江,九曰廩江。參差隨 水長短,或百里,或五十」里。始于鄂陵,終于江口,會于 桑落洲。《太康地記》曰:「九江」,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入彭 蠡澤也。傳以江是此水大名。「九江」謂大江分而為 九,猶大河分為九河,故言「江於此州之界分為九道。」 訓「孔」為甚,「殷」為中,言甚得地勢之中也。鄭云:「殷猶多 也。九江從山谿所出,其孔眾多,言治之難也。《地理志》, 九江在今廬江潯陽縣南,皆東合為大江。」如鄭此意, 九江各自別源,非大江也,下流合于大江耳。然則江 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或從江分出,或從外 合來,故孔、鄭各為別解。蔡傳九江即今之洞庭也。《水經》 言:九江在長沙下雋西北。《楚地記》曰:「巴陵瀟湘之淵, 在九江之間。」今岳州巴陵縣即楚之巴陵,漢之下雋 也,洞庭正在其西北,則洞庭之為九江審矣。今沅水、 漸水、元水、辰水、敘水、酉水、澧水、資水、湘水皆合于洞 庭,意以是名九江也。孔甚。殷,正也。九江水道甚得其 正也。按《漢志》,九江在廬江「郡之潯陽縣。」《潯陽記》:九江 之名:一曰烏江,二曰蚌江,三曰烏白江,四曰嘉靡江, 五曰畎江,六曰源江,七曰廩江,八曰提江,九曰箘江。 今詳漢九江郡之潯陽,乃《禹貢》揚州之境,而唐孔氏 又以為九江之名起于近代,未足為據。且九江派別 取之邪?亦必首尾長短,大略均布,然後可目之為九。 然其一水之間當有一洲,九江之間沙水相間,乃為 十有七道,而今潯陽之地將無所容,況沙洲出沒,其 勢不常,果可以為地理之定名乎?設使派別為九,則 當日九江既道,不應曰「孔殷」,於導江當曰「播九江」,不 應曰「過九江。」反覆參考,則九江非潯陽明甚。本朝胡 氏以洞庭為九江者得之。曾氏亦謂導江曰「過九江, 至于東陵。」東陵,今之巴陵,今巴陵之上即洞庭也。因 九水所合,遂名九江。故下文「導水曰過九江。」《經》之例, 大水合小水謂之「過」,則洞庭之為九江,益以明矣。大全 新安陳氏曰:「江、漢朝宗于海,即繼曰九江。孔殷《導江》, 不曰『播九江』而曰『過九江』,則大江自大江,九江自九 江可見。孔氏所謂『江于此分為九道』」者,其非明矣。證 以導江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則九江當在澧 州之下、巴陵之上,而不在潯陽與今之江州尤明矣。 朱、蔡以洞庭湖當之,辨証詳明,從之可也。謂「江南凡」 水皆呼為「江。」禹時澧州之下,巴陵之上,自有九水。今 年代久遠,陵谷變遷,不可以今水証古水而闕之亦 可也。

按:《山海經。海內東經》:「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之,入 洞庭下。一曰東南西澤。」洞庭在長沙巴陵,今吳縣 南山下有洞庭,穴道潛行水底,云無所不通,號為「地 脈。」

沅水出象郡鐔城西,入下雋,西合洞庭中。

按《水經湘水注》,湘水左逕鹿角山東,右逕謹亭戍西, 又北合查浦,又北得萬浦,咸湘浦也。側湘浦北有萬 石戍。湘水左則沅水注之,謂之橫房口,東對微湖,世 或謂之麋湖口也。右屬微水,即《經》所謂「微《水經》下雋」 者也。西流注于江,謂之麋湖口也。水又北逕金浦戍, 北帶金浦水湖溠也。湘水左則澧水注之,世謂之武 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北會大江,名之五渚。《戰 國策》曰:「秦與荊戰,大破之,取洞庭五渚」也。湖水廣圓 五百餘里,日月若出沒于其中。《山海經》云:洞庭之山, 帝之二女居焉。沅澧之風,交湘之浦,出入多飄風暴 雨。湖中有君山、編山,君山有石穴,潛通吳之包山,郭 景純所謂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之所遊處,故曰 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風于此,而問其故,博士曰:「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