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7 (1700-1725).djvu/5

此页尚未校对

會沅,然後入湖。」今澧、沅雖相通,然澧水注于洞庭謂 澧口,沅水注于洞庭謂鼎江口,歲月既久,誤呼「景港」 云爾。

按《常德府志》,龍陽縣洞庭湖在縣東一百六十里,跨 沅江界。《山海經》曰:「洞庭乃沅澧之交,瀟湘之源,九江 之口。」《禹貢》九江孔殷註云:「即今之洞庭也。」沅、漸、元辰、 敘酉、澧、資、湘九水,皆合于此。而沅、資、湘三水為最大, 皆自南而入于湖。岳州則荊江自北而過,每歲夏秋 之交,湖水泛溢,方八九百里。龍陽、沅江則西南之一 隅耳。一名「青草湖。」其相連諸湖,唯此獨大,則「洞庭」亦 其總名也。

洞庭夾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洞庭湖濱,往來舟楫候 風之所。

天心湖在縣東南六十里,有上下天心,東連洞庭。 太白湖,在縣東八十里,東北入洞庭湖,西南會天心 湖,達安樂湖入大江。

團山,在縣東北六十里洞庭湖之中。

大圍堤,在縣北。周迴三萬五千八百餘丈,一百二十 里。上接沅辰諸溪洞水,下濱洞庭大湖。

沅江縣洞庭湖,在縣東北百里。其湖跨澧、岳、湘陰界。 《山海經》云:「洞庭乃沅澧之交,瀟湘之淵。」去縣七十里 為洞庭矣。

赤山,在縣東北五十里,為洞庭右翼,高聳雲霄,綿亙 數十里。

芷江,在縣西南。瀟湘分派,逆行數十里,北會鼎水,入 于洞庭。

按《荊州府志》,「石首縣西湖口,在縣西六十里,抵安鄉 界,西通洞庭,故名。」

焦山港:在縣東六十里,通洞庭,以山得名。

彭田港:在列貨山。水泛通洞庭。

監利縣白螺山,在縣東一百四十里,細石磷磷,突起 平地,上接洞庭,下俯小沙、洪湖。

按《長沙府志》,湘陰縣三十六灣水在縣南,本湘江北 流至縣門逕江口,乃分一派東流為三十六折,一派 北流由陵子口出,合洞庭

寧鄉縣平江,在縣南五十里,出金盤山,流二十里跂 石江,又二十五里會于潭,流入洞庭。

按《江西通志》:「九江府潯陽江在府城西北,源自岷山, 帶洞庭九水合流至此,遶郡城而下四十里,合彭蠡 湖水東流入海。」

洞庭湖部藝文一

《洞庭賦        》宋·夏侯嘉正

楚之南,有水曰《洞庭》,環帶五郡,淼不知其幾百里。臣 乙酉夏使岳陽,抵湖上,思搆賦。明日披襟而觀之,則 翼然動,促然跂,慄然駭,愕然眙。恍若駕春雲而軾霓, 浩若浮汗漫而朝躋。退若據泰山之安,進若履千仞 之危。懵若無識,炯若通微;跛若不倚,蹌若將馳。耳不 及掩,目不暇移,情悸心嬉。二三日而後,神始宅,氣始 正,若此不敢以賦為事者二年,然眷眷不已。一日登 崇丘,望大澤,有雲:「崒兮興,欻兮止。」興止未霽,忽若有 遇。由是漬陽輝,沐芳澤,睹一異人于巖之際,霞為裾, 雲為袂,冰膚雪肌,金環玉珮,浮丘、羨門,斯實其對。因 言曰:「若非好辭者耶?」臣曰:「然。然則若智有所不通,識 有所不窮,用不通不窮,而循乎無端之紀,若,得無殆 乎?」臣又曰:然。然志極則物應,思精則道通。嘉若之勤, 無譁談。吾為若稱云:「太極之生,曰地曰天,中含五精, 五精之用,而水居一焉。水之疏,邇則為江兮,遠則為 河,積則為瀦兮,總則為湖。若今所謂洞庭者,傑立而 孤,廓然其無區,其大無徒,含陽字陰,元神之都。曖曖 昧昧,百川不敢逾。有」若神者,有若賓者,有若僕者,有 若子者,有若附庸者,有若娣姒者,若禹會塗山,武巡 牧野,千同百會,紛處麾下。每六合澄靜,中流迴睨,莽 莽蒼蒼,纖靄不翳。太陽望舒,出沒其間,萬頃咸沸。彊 而名之「為巨澤」、為長川、為水府、為大淵。縱之不踰,跼 之不卑。乍若賢人,以重自持,誘之不前,犯之愈堅。又 若良將以謀守邊,澎澎濞濞,浩爾一致。又若太始未 有名義,沖沖漠漠,二氣交錯,又若混沌凝然未鑿。此 乃方輿之心胸,溳海之郛郭也。三代之前,其氣濩落, 浩浩滔天,與物迴薄,滅木襄陵,無際無廓。上帝降鑒, 巨人斯作,乃命元夷,授禹之機,隧山湮谷,滌源暢微, 然後若金在鎔,若木在工,流精成器,夫何「不通。是澤 之設,允執厥中。既巽其性,遂得其正。有升有降,有動 有靜。」臣應之曰:「升降動靜,可得聞乎?」神曰:「水之性,非 圓非方,非柔非剛,非直非曲,非元非黃。劃象為坎,本 乎羲皇。外婉而固,內健而彰。降以姤始,升以復張。其 靜處陰,其動隨陽。六府之甲,萬化之綱。式觀是澤,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