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7 (1700-1725).djvu/56

此页尚未校对

西,縣治湘水,濱臨川側,故即名焉。王莽改號撫陸,故 南境之地也。秦滅楚,立長沙郡,即青陽之地也。秦始 皇二十六年,荊王獻青陽以西。《漢書鄒陽傳》曰:「越水 長沙,還舟青陽。」注:張晏曰:「青陽,地名也。」蘇林曰:「青陽, 長沙縣也。」漢高祖五年,以封吳芮為長沙王,是城即 芮築也。漢景帝二年,封唐姬子發為王都,此王莽之 鎮蠻郡也。於《禹貢》則荊州之域。晉懷帝以永嘉元年, 分荊州湘中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內郡廨西陶侃 廟,云舊是賈誼宅地。中有一井,是誼所鑿,極小而深, 上斂下大,其狀似壺,傍有一腳石床,纔容一人坐形。 流俗相承,云,誼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樹,亦云誼所植 也。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對臨湘縣之新治。縣治西北 有北津城,縣北有吳芮冢,廣踰六十八丈。登臨寫目, 為廛郭之佳憩也。郭頒《世語》云:「魏黃初末,吳人發芮 冢,取木于縣,立孫堅廟,見芮尸,容貌衣服並如故。吳 平後,預發冢人於壽春見南蠻校尉吳綱曰:『君形貌 何類長沙王吳芮乎?但君微短耳』。綱瞿然曰:『是先祖 也』。」自芮卒至冢發四百年,至見綱又四十餘年矣。湘 水左合誓口,又北得石槨口,並湘浦也。右合麻溪水 口,湘浦也。湘水又北逕三石山東,山枕側湘川北即 三石水口也。湘浦水北有三石戍,戍城為二水之會 也。湖水又逕瀏口戍,西,北對瀏水。

又北,溈水從西南來注之。溈水出益陽縣馬頭山, 東逕新陽縣南,晉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溈水又東, 入臨湘縣,歷溈口戍,東南注湘水。湘水又北合斷口, 又北則下營口,湘浦也。《湘水》又宋本作之左岸有高口,水 出益陽縣西北,逕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 上口受湘西入焉,謂之上鼻浦。高水南北與下鼻浦 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謂之下鼻口。 高水又西北,右屈為陵子潭,東北流注湘,為陵子口。 湘水自高口戍東,又北,右會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 右對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銅官浦出焉。 湘水又北逕銅官山,西臨湘水,山土紫色,內含雲母, 故亦謂之「雲母山」也。

又北過羅縣西。水從東來流注之。湘水又北逕 錫口戍東,又北左派,謂之錫水,西北流逕錫口戍北, 又西北流,屈而東北,注玉水焉。水出西北玉池,東南 流注于錫浦,謂之玉池口。錫水又東北,東湖水注之。 水上承玉池之東湖也。南流于錫,謂之三陽逕水南 有三戍,又東北注于湘。湘水自錫口北出,又得望屯 浦,湘浦也。湘水又北枝津北,謂之門逕也。湘水紆流 西北,東北合門水,謂之門逕口。又北得三谿水口,水 東承太湖,西通湘浦,三水之會,故得三谿之目耳。又 北,東會大對水口,西接三津逕。湘水又北逕黃陵亭 西,又合黃陵水口,其水上承太湖,湖水西流,逕二妃 廟南,世謂之黃陵廟也。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從征, 溺于湘江,神遊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瀟者,水清 深也。《湘中記》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見底石如樗蒲 矣,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納瀟湘之 名矣。故民為立祠于水側焉。荊州牧劉表刊石立碑, 樹之於廟,以旌不朽之傳矣。」黃水又西流入于湘,謂 之黃陵口。昔王子山有異才,年二十而得惡夢,作《夢 賦》,二十一,「溺死於湘浦」,即斯川矣。湘水又北,逕白沙 戍西,又北,右會東町口。水也。湘水又左,合決湖口, 水出西陂,東通湘渚。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東出豫 章艾縣桓山,西南逕吳昌縣北,與純水合。水源出其 縣東南純山,西北流,又東逕其縣南,又北逕其縣故 城下,縣是吳主孫權立。純水又右會汨水。汨水又西, 逕羅縣北,本羅子國也,故在襄陽宜城縣西,楚文王 移之于此。秦長沙立郡,因以為郡。疑作縣謂之羅水。汨 水又西,逕玉笥山,羅含《湘中記》云:「屈潭之左有玉笥 山,道士遺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腳山。汨水又西為屈 潭,即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沈于此,故淵潭以屈為名。 昔賈誼、史遷皆嘗逕此,弭楫江波,投弔於淵。淵北有 屈原廟,廟前有碑,又有《漢南太守程堅碑》,寄在原廟。 汨水又西逕汨羅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羅汭矣, 世謂「汨羅口。」湘水又北枝分,北出逕汨羅戍西,又北 逕壘石山東,又北逕壘石戍西,謂之苟導逕矣,而北 合湘水。自汨口西北,逕壘石山西,而北對青草湖,亦 或謂之為青草山也。西對懸城口。湘水又北得九口, 並湘浦也。湘水又東北為青草湖口,右合。宋本作會苟逕 北口與勞口合,又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迤者也。 又北過下雋縣西,微水從東來流注之。湘水左會 水青口,資水也,世謂之「益陽江。」湘水左逕鹿角山東, 右逕謹亭戍西,又北合查浦,又北得萬浦,咸湘浦也。 側湘浦北有萬石戍。湘水左則沅水注之,謂之橫房 口。東對微湖,世或謂之麋湖口也。右屬微水,即《經》所 謂「微水經下雋」者也。西流注于江,謂之麋湖口也。水 又北逕金浦戍,北帶金浦水,湖溠也。湘水左則澧水 注之,世謂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北會大 江,名之五渚。《戰國策》曰:「秦與荊戰,大破之,取洞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