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7 (1700-1725).djvu/57

此页尚未校对

渚也。」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若出沒于其中。《山海 經》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沅澧之風,交湘之浦, 出入多飄風暴雨。湖中有君山、編山,君山有石穴,潛 通吳之包山,郭景純所謂「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 之所遊處,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風於此,而問其 故,博士曰:「湘君出入則多風。」秦皇乃赭其山。漢武帝 亦登之,射蛟于是。山東北對編山,山多箎竹,兩山相 次,去數十里,迴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右岸有山,世 謂之笛烏頭石。石北右會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 洞浦,所謂「三苗之國左洞庭」者也。

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 故城,本吳之巴丘邸閣城也。晉太康元年,立巴陵縣 於此,後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岡 嶺,濱岨三江。巴陵西對長洲,其洲南湘浦北對大 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會,亦或謂之三江口矣。夾山 列關,謂之「射獵。」又北對養口,咸湘浦也,水色青異,東 北入于大江,有清濁之別,謂之江會也。

按《湘中記》:「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了了。然其石 子如樗蒲大,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 營水。」水、灌水、祁水、舂水、永水、來水、淥水、連水、倒水、 溈水、伯水、資水皆注湘。

益陽有昭潭,其下無底,湘水最深處也。或謂「周昭王 南征,不復,沒於此潭」,因以為名。

按《述異記》:「湘水去岸三十里許,有相思宮、望帝臺。昔 舜南巡而葬于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 不及,相與協哭,淚下沾竹,竹文為之斑。」

按《岳陽風土記》,昭潭,《湘州記》云:「岳州有昭潭,其下無 底,湘水最深處。」今岳州無昭潭,昭潭自屬潭州。 按《隋書地理志》,零陵郡湘源有黃華山。有觀水、湘 水、洮水。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湘水出全州清湘縣陽朔 山,東入洞庭,北至衡州衡陽縣入江。」

按:《明一統志》:湘江在永州府城北一十里,源出廣西 興安縣海陽山,流經郡界,至湘口與瀟水合,水至清, 雖十丈見底。《輿地紀勝》云:「湘水中有穴名大濩,不知 通何許。每春夏江漲,數百步外皆奔入穴中,有聲如 雷。宋開寶中,有崑崙沉水,視之但見歷年所沉板木 縱橫其間,大如車輪。」

按《林水錄》羅君章《湘中記》曰:「湘水之出于陽朔,則觴 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

按:《續文獻通考》:「廣西桂林府湘、灕二江,源出海陽山, 流五里,分為二,南為灕水,又名桂江,行二百里合癸 水,至府城下合相思江入梧州界;北為湘水,合越城 嶠水,至全州,又名洮灌二水,入永州界。」

長沙府湘江在府城西,環城而下,源出廣西興安縣 海陽山,西北流至分水嶺,分為二派,曰灕水在南,曰 湘水在北,會灌水至永州與瀟水合,曰瀟湘,至衡陽 與蒸水合,曰「蒸湘」,至沅州與沅水合,曰「沅湘」,會眾流 以達洞庭。

岳州府,三江口在府城下。岷為北江,澧為中江,湘為 南江,皆會于此。

按《廣西通志》:桂林府興安縣城南九十里靈川界上, 有海陽山,湘灕二水所自出也。

中江,湘、灕二水之中,即海陽之舊江。鏵觜雖分其派, 餘波流而成江,至學前北折合于湘水。

渼潭在鏵觜之上,蓋海陽江與眾匯而為潭,灕、湘之 分始此。

按《靈川縣志》,「海陽江在縣東北一里,山下有巖,巖中 有泉,流至興安縣為湘灕二水。」

按《全州志》:「湘水,源出興安海陽山,北流至靈渠,分為 湘、灕二水,合羅、灌三江,經此下洞庭,會荊江入于海。」 洮水,在州北五十里,源出文山,下流入湘。

合江在完山下。湘水、灌水、羅水三江至此匯流,經洞 庭會荊江入海。

灌水源出灌陽縣,北流抵城東,會于湘水。

宜水,在州北九十里,東流入湘江。

鍾樂水在州城西一百里。源出鐘石,東流入湘水。 建安水在州城西南九十里。源出倚石山,西北流入 湘水。

按《湖廣通志》:「湘水源出廣西陽朔,東北流過零陵,達 于衡陽,蒸水入焉,會流入於石鼓下湖嶺之間,湘水 貫之。凡水皆會而與湘水合則曰瀟湘,與蒸水合則 曰蒸湘,與沅水合則曰沅湘,故謂之三湘。」

按《永州府志》:「湘水在府城北十里,源出興安縣海陽 山,過零陵縣北,合瀟水。出衡陽者曰蒸湘,出武陵者 曰沅湘。」《水經注》云:「湘水清照五六丈,下見石底如樗 蒱。」今按錢邦芑《湘水考》,湘水源出廣西桂林府興安 縣海陽山。此山居靈川、興安之界,上多奇峰絕壑,泉 源之始出也。其流僅可濫觴。自此北注而西折百有 「餘里,匯粵西大小諸水,至分水蕩其流,乃汪洋橫溢, 勢趨西北。秦時于西岸疊石為堤,高一丈四尺,長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