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8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遠失近,且」有腹背憂。乃還軍駐東海,視緩急為表裏 援,遣曹洋輕舟報捷,上喜曰:「朕獨用李寶,果立功為 天下倡矣。」詔獎諭,書「忠勇李寶」四字,表其旗幟,除靖 海軍節度使、沿海制置使,賜金器玉帶。亮聞膠西之 敗,大怒,召諸酋約以三日渡江,于是內變,殺亮。向微 唐島之捷,則亮之死未可期,錢塘之危可憂也,寶之 功亦大矣。

《臨江府志》:「楊獬字正伯,新喻人。紹興十八年進士。累 官司農少卿,以直顯謨閣知明州兼制置使。會海寇 刦掠,獬捕禽之,海道平。」 《宋史宗室列傳》:「子潚移知明州沿海制置使,臺諫王 十朋、王大寶抗疏留之。帝曰:『朕委以防海,行召還矣。 初,海寇以賂通郡胥吏,吏反為之用,匿其蹤跡,賊遂 大熾,商舶不通。子潚以禮延』」土豪,俾率郡胥分道入 海;告之曰:「用命者有厚賞;不則殺無貸!」胥眾震恐,爭 指賊處,悉禽獲。凡豪猾為賊囊橐者,窮治之;海道遂 平。

《宋史五行志》:「孝宗乾道二年八月丁亥,溫州大風,海 溢漂民廬鹽場、龍朔寺覆舟溺死二萬餘人。」

《溫州府志》:「乾道二年夏,海門有蛟出水長丈餘,既而 塔頭斗門吼二日,海上結乳成錢。有父老識之曰:『海 將以錢鬻人也』。至八月十七日,颶風挾雨,拔木飄屋, 夜潮入城,四望如海,四鼓風回,潮退,浮屍蔽川,存者 什一。」

《紹興府志》:「乾道四年秋九月丁酉、戊戌,餘姚大風雨, 海溢,溺死四十餘人。」

《雷州府志》:「戴之卲,廬陵人。乾道五年知州事,多惠政。 先守何公鑿渠引水,外無堤,鹹潮時為禾害。之卲繼 之,沿海築圩岸,建橋閘以洩水,并濬二渠之淤塞,自 是外無鹹潮,內有灌注,民享永利,名為戴公堤。」 《宋史河渠志》:「乾道六年三月,命兩浙運副使劉敏士、 浙西提舉芮輝于新涇塘置閘堰,以捍海潮。」

七年,秀州守臣丘崇奏:「華亭縣東南大海,古有十八 堰,捍禦鹹潮,其十七久皆捺斷,不通裏河。獨有新涇 塘一所,不曾築捺,海水往來,遂害一縣民田。緣新涇 舊堰迫近大海,潮勢湍急,其港面闊,難以施工,設或 築捺,決不經久。運港在涇塘,向裏二十里,比之新涇, 水勢稍緩,若就此築堰,決可永久。堰外凡管民田,皆 無鹹潮之害,其運港止可捺堰,不可置閘,不惟瀕海 土性虛燥,難以建置,兼一日兩潮,通放鹽運,不減,數 十百艘,先後不齊。比至通放盡絕,勢必晝夜啟而不 閉,則鹹潮無緣斷絕。運港堰外別有港汊大小十六, 亦合興修。」從之。

乾道八年,崇又言:「興築捍海塘堰,今已畢工,地理闊 遠,全藉人力固護。乞令本縣知、佐兼帶主管塘堰職 事,繫銜秩滿,視有無損壞,以為殿最,仍令巡尉據地 分巡察。」詔特轉丘崇左承議郎,令所築華亭捍海塘 堰,趁時栽種蘆葦,不許樵採。

《五行志》:「乾道八年六月丙辰,惠州颶風,壞海艦三十 餘。時樞密院調廣東經略司水軍,四艦覆其三,死者 百三十餘人。」

《台州府志》:「淳熙三年八月,浙東、西連雨,台州海濤溪 流合激為大水,決江岸,壞屋,人溺死。」

《宋史五行志》:「淳熙四年九月,明州大風駕海潮,壞定 海、鄞縣海岸七千六百餘丈及田廬、軍壘。」

《寧波府志》:「淳熙五年,明州大水,秋,颶風駕海潮,害稼。」 《寧海縣志》:「淳熙五年八月,鐵場港有魚乘潮而上,長 十餘丈,皮黑如牛,揚鬐鼓鬣噴水至半空成煙霧,人 疑其龍也。潮退閣泥塗中,兩日而識者以為海鰌,爭 斧其肉煎為油,以其脊骨作臼。其後海濱人多疫焉。」 《宋史河渠志》:「淳熙八年,提舉淮南東路常平茶鹽趙」 伯昌言:「通州、楚州沿海,舊有捍海堰,東距大海,北接 鹽城,袤一百四十二里,始自唐黜陟使李承實所建, 遮護民田,屏蔽鹽竈,其功甚大。歷時既久,頹圮不存。 至本朝天聖改元,范仲淹為泰州西溪鹽官日,風潮 泛溢,渰沒田產,毀壞亭竈,有請于朝,調四萬餘夫修 築,三旬畢工,遂使海瀕沮洳瀉鹵之地,化為良田,民 得奠居,至今賴之。自後寖失修治,纔遇風波怒盛,即 有沖決之患。自宣和、紹興以來,屢被其害,阡陌洗蕩, 廬舍漂流,人畜喪亡,不可勝數。每一修築,必請朝廷 大興工役,然後可辦。望令淮東常平茶鹽司,今後捍 海堰如有塌損,隨時修葺,務要堅固,可以永久。」從之。 《文獻通考》:淳熙十年「八月,雷州大風激海濤,沒瀕海 民舍,溺人。九月,福建漳州大風雨,水暴至,瀕海聚落 廬舍人舟皆流入海,漳城半沒。」

《溫州府志》:「黃度字文叔,新昌人,瑞安尉。邑瀕海,潮壞 民田,築堤捍之。」

《松江府志》:「徐誼字子宜,一字宏父,溫州人。乾道八年 進士。累官太常丞,知徽州,移提舉浙西常平。嘗論水 利之切于時者曰:『昔下流不疏而水上溢,故鑿直曲 港,還三江故道,開宜興百瀆,所以順導下流也。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