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8 (1700-1725).djvu/106

此页尚未校对

原曲徑,乃瀦堰之爾。昔之言水,如單鍔、郟亶皆是也。 今開吳淞江下流,與宜興百瀆屬之海者,無慮數十 百所,異時浦港磬折以趨海,今近浦之民,多取徑直。 蘇、湖、常、秀,舊為澤國,比年雨或後至,種且不入,蓋圍 田眾而疏導多也。小人見利,不畏其害。圍于淺水,既 為高田,圍于菱蕩,既為稻田。二俱不已,復有下腳』。」始 之重陂,大半為平。始之良田,背水自曬。十日不雨,農 廢作業。然且仍用舊說,又將疏之,失「利害之實矣。故 舊田溝澮當濬治,圍田下腳無輒開,已開未填當捺 合。今之言水者,能行是三說,則高原舊田還為衍沃, 而農不病矣。」入為吏部郎。

《宋史丘崇傳》:「崇字宗卿,江陰軍人,知秀州華亭縣,捍 海堰廢且百年,鹹潮歲大入,壞並海田,蘇、湖皆被其 害。崇至海口,訪遺址,已淪沒,乃奏刱築,三月堰成,三 州舄鹵,復為良田。」

《五行志》:「光宗紹熙四年七月,興化軍海風害稼。」 《紹興府志》:「紹熙四年七月,會稽大風,驅海潮,壞堤,傷 田稼。」

五年七月乙亥,餘姚大風,海溢決堤,溺死人。

《江南通志》:「紹熙中,淮東提舉陳損之言,楚州高郵間 陂湖渺漫,宜刱堤堰以為瀦泄。乃築堰鑿新河,自高 郵入興化,東至鹽城,極于海。」

《桂海蠻志》:「蜑,海上水居蠻也。以舟楫為家,採海物為 生,且生食之。入水能視合浦珠池蚌蛤,惟蜑能沒水 探取。旁人以繩繫其腰,繩動搖則引而上。先煮毳衲 極熱,出水急覆之,不然,寒慄而死。或遇大魚蛟鼉諸 海怪,為鬐鬣所觸,往往潰腹折支,人見血一縷浮水 上,知蜑死矣。」

《紹興府志》:「施宿字武子,長興人。慶元初,知餘姚。姚北 瀕海,歲役民修堤,勞費甚。宿更為石堤,建莊田二千 畝,以備增修,功與前令謝景初並稱云。」

《宋史五行志》:「寧宗嘉定四年八月,山陰縣海敗堤,沒 民田數十里,斥地十萬畝。」

六年十二月,餘姚縣風潮壞海堤,亙八鄉。

十二年,鹽官縣海失故道,潮汐衝平野二十餘里,至 是侵縣治。廬州港瀆及上下管黃灣岡等鹽場,皆圮 蜀山,淪入海中,聚落田疇失其半,壞四郡田,後六年 始平。

《河渠志》:「嘉定十二年,臣僚言:鹽官去海三十餘里,舊 無海患,縣以鹽竈頗盛,課利易登。去歲海水泛漲,湍 激橫衝沙岸,每一潰裂,當數十丈,日復一日,浸入鹵 地,廬洲港瀆,蕩為一壑。今聞潮勢深入,逼近居民,萬 一春水驟漲,怒濤奔湧,海風佐之,則呼吸蕩出,百里 之民寧不俱葬魚腹乎況京畿赤縣,密邇都城,內有 二十五里塘,直通長安閘,上徹臨平,下接崇德,漕運 往來,客船絡繹,兩岸田畝無非決壞。若海水徑入于 塘,不惟民田有鹹水淹沒之患,而裏河堤岸亦將有 潰裂之憂。乞下浙西諸司,條具築捺之策,務使捍堤 堅壯,土脈充實,不為怒潮所衝。」從之。

十五年,都省言鹽官縣海塘衝決,命浙西提舉劉垕 專任其事。既而垕言:「縣東接海鹽,西距仁和,北抵崇 德、德清,境連平江、嘉興、湖州,南瀕大海,元與縣治相 去四十餘里。數年以來,水失故道,早晚兩潮奔衝向 北,遂致縣南四十餘里盡淪為海。近縣之南元有捍 海古塘,亙二十里,今東西兩段並已淪毀,侵入縣兩 旁,又各三四里,止存中間古塘十餘里。萬一水勢衝 激不已,不惟鹽官一縣不可復存,而向北地勢卑下, 所慮鹹流入蘇、秀、湖三州等處,則田畝不可種植,大 為利害。」詳今日之患,大概有二:一曰陸地淪毀,二曰 鹹潮泛溢。陸地淪毀者,固無力可施;鹹潮泛溢者,乃 因捍海古塘衝損,遇大潮必盤越流「注北向,宜築土 塘以捍鹹潮。所築塘基趾,南北各有兩處:在縣東近 南,則為六十里鹹塘;近北則為袁花塘;在縣西近南, 亦曰鹹塘;近北則為淡塘。」亦嘗驗兩處土色虛實,則 袁花塘、淡塘差勝鹹塘,且各近裏,未至與海潮為敵, 勢當東就袁花塘、西就淡塘修築,則可以禦縣東鹹 潮盤溢之患。其縣西「一帶淡塘,連縣治左右共五十 餘里,合先修築。兼縣南去海一里餘,幸而古塘尚存, 縣治民居盡在其中,未可棄之度外。今將見管樁石, 就古塘稍加工築,疊一里許,為防護縣治之計。其縣 東民戶日築六十里鹹塘,萬一又為海潮衝損,當計 用樁木修築袁花塘以捍之。」上以為然。

《五行志》:「嘉定十七年,海壞畿縣鹽官地數十里。先是 有巨魚橫海岸,民臠食之,海患共六年而平。」

《嘉興府志》:「嘉定八年甲申,海潮壞堤。」

《紹興府志》:「理宗寶慶二年秋,餘姚大風海溢,溺居民 百餘家。」

《續文獻通考》:「紹定二年秋九月,台州海溢,城壞,死者 二萬餘人,天台溪民流沒。」

《莆田縣志》:「楊夢信,廬陵人。端平中,由國子監丞知郡。 舊有濠塘田以贍學,廩地傍海,數遭巨浸。郡人陳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