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津港在縣南三十里北津山之陽,受陽春、陽江眾 水以達于海。「每潮起,洶湧而入,遇風則其聲砰擊如 雷。舟楫往來,重防陰磧。蓋東南大海,港口皆亂石,舟 可行者僅僅丈餘,必候大潮始進,故海寇不敢睥視」 恩平縣金婆山在縣東南三十里。自此連山赴海,南 至灣雷。
按《高州府志》,「電白縣東南二面皆環大海。」
安樂山在縣城西南六十里。脈接瑚山,自北而來,蜿 蜒四十里,而南至海濱,雄峙一方,右有象頭環抱。 蓮頭山在縣城南十里,二峰並峙海中,若並頭蓮然, 邑之案山也。下有砂磧,自東迤𨓦而西,控扼海門如 帶。
放雞山在縣南三十里。縹緲濤中。上有神廟。航海者 過山下,皆祀以雞。
晏鏡山:在縣南四十里。與沿海諸山聯絡。邑臨大海, 空闊無際。
吳川縣馬鞍山,近碙洲二十里海中。
文翁嶺在縣城東三里。自電白縣浮山分脈而來,峙 于海之東。
碙洲在縣城南一百四十里。屹立海中,當南北道,乃 雷化犬牙處。宋末,端宗嘗駐此,海中黃龍見,名洲為 「翔龍縣」,改元「祥興。」
按《廉州府志》,合浦縣「珠母海,在縣東南八十里巨海 中,有平江、楊梅、青嬰三池,中出大蚌,珠吐寒晶,輝光 明媚。中有潿洲,當冠頭嶺之南,昔有野馬渡此,又名 馬渡,去海壖,大約二百里。每天將陰雨,輒望見之,晴 霽則否。洲之東南數十里有斜陽嶺,純石峙海中,然 不若潿洲有澳,可以泊舟。」
冠頭嶺在縣南七十里。脈自大廉來,起于青山,南行 為鬥雞、屏心、東山草花、牛尾,漸伏而西,躍出大海三 十里,當郡城之坤維,若郡之外郛。其形隆起如冠。南 北皆有澳,海舶艤焉。海潮生,撼石若雷。
欽州牙山:在龍門外海之東,廣十里。海中特起三山, 形如排牙。
烏雷嶺:在城南一百六十里,海邊突起。
望海嶺在城北十五里。其巔可仰大海。
龍門江在縣南六十里。按欽州之山,自東行者經佛 子面、黃坡頭至海,轉西向;自西行者經天板口、大小 頭口至海,轉東向。兩山對峙若門,中有石若砥柱,內 有巨浸,曰「小海。」欽江、漁、洪二水會流於貓尾,出注大 海,故曰龍門。
「七十二徑」,在龍門外,群山錯列海中。
牙山,在七十二徑之東,去龍門六十里海中。
淡水灣:在牙山東南通大海。
香爐墩在海中。
按《雷州府志》:海在郡城東十里。昔寇萊公少嘗有夢 到海只十里之作,及抵郡,按圖始嘆曰:「人生得喪,豈 偶然耶?」越東海島一望,浩無際涯。海舟南通瓊崖,而 西通對樂、楊梅、珠池,東北通閩廣,有思靈島在其中。 潮汐與廣州略同,其壯盛悉視月之朔望為候。一月 之再盈再虛如前。二十五六潮長,至朔而盛,初三而 「大盛,後又漸殺,十一二又長。至望而盛,十八而大盛, 後又漸殺。新舊相乘,日遲一日。每歲八九月,潮勢獨 大。夏至潮大于晝,冬至潮大于夜,此其大較也。」 海康縣麻囊山,在郡城東北八十里,枕海。
虎頭山:在郡城東七十里。枕大海。
徒會山,在郡南一百三十里,西枕海中,高三十餘丈。 思靈島,在郡城東十里海中。
漉洲:在城東南一百八十里。崛起海中。
調洲:在郡城東二十五里。崛起海中。
邵洲:在郡城西南一百一十里海中。
卵洲:在郡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海中。
洪排港:在郡城西一百六十里。薄于海岸。
遂溪縣調樓山:在城東北一百五十里,枕海。
潿洲山:在城西南二百里,突起西海中。
烏蛇嶺:在城東北一十一里。高十五仞,周圍十里,蜿 蜒雄峻。其山東西距海。
嵂嶺在城東一百里盡海處,屹起十餘仞,為東方 巨鎮。舟舶自廣回至汾洲洋中,先見此嶺,以為指歸。 徐聞縣小遂山在縣城南二十里,突起海中。
三塾:在縣城南二十里,突起海中。
乾窖港:在縣城西四十里。自海口入觀昌村。
東場港:在縣城西五十里。自海岸入東山。
按《瓊州府志》:瓊州海之潮候,與江浙欽廉之潮不同, 其地勢異也。郡與徐聞對境,兩岸相夾,故潮長則西 流,消則東流,日有消長,常也。八月九月其勢獨大,每 日兩有消長者,其變也。故舊潮漸減漸小,謂之老潮; 新潮漸退漸大,謂之穉潮。十一月朔,或時不測而長, 謂之偷潮。其大小之候,隨長短星,不係月之盛衰。舊 志云:「瓊海東南諸港,朔朢前後潮大,上下弦前後潮 小,二至前後潮大,二分前後潮小,夏至潮大于晝,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