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8 (1700-1725).djvu/9

此页尚未校对

大小橫琴山俱在縣城南二百里大海中。

錫坑山:在縣城南二百八十里大海中。

知洲嶼:在縣城南大海中。

增城縣東洲在縣城南八十里海中,民環居之。 新安縣三門海,在縣城西北五十里大茅山之西,中 有虎頭山、龍穴洲,合蘭洲諸島。東南之海連惠州,西 南之海連香山,皆接大洋,浩淼無際。

桂角山:在縣城南一百七十里。山濱于海。

大奚山:在縣城南二百里大海之中。

梅蔚山:在縣城西南二百里大海中。

合蘭洲在三門海中,與龍穴洲相對。上多蘭草,有二 石並峙,潮至此則合。

孖洲山:在海中。

大小磨刀山俱在海中。

梭杯山:在海中。

疊福逕在第七都疊福村,近海。

後海:距縣城五里。通于海。

大傘、小傘二洲,俱在縣城西南海中。

大王洲:在縣西南海中。

孖洲在縣西南海中。

馬鞍洲:在縣西西鄉村前海中。

平洲在七都下沙村前洋海中,長二、三里,橫亙海面。 舊鄉人放牛于此,自生自養,數年成群。今遵海禁無 矣。

勒馬洲在五都。一山橫出海邊,形如勒馬。

白鶴洲,在海中,潮長,群鶴俱集,望如堆雪。

新寧縣上川山,在縣城南二百三十里,海晏都大海 中。

下川山:在縣城南三百里。亦在大海中,與上川山對 峙。

銅鼓山在縣城東南二百餘里。下瞰巨海,群水共趨 于此。

海潮自東南大洋到佛堂門,經甲子門至虎頭門,凡 順德、新會、香山諸處皆通潮。其潮候初一、初二、十六、 十七日,俱已亥時。至初三、初四、初五、十八、十九、二十 日,俱子午時。至初六、二十一日,俱丑未時。至初七、初 八、初九、初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俱寅 申時。至十一、十二、二十六、二十七日,俱卯酉時。至十 三、十四、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俱辰戌時至。 按《惠州府志》:海豐縣甲子門水,在縣城北二百五十 里,海口有大石壁立,刻「六十甲子字,故名。其津有奇 石十八,彷彿人形,人呼為十八學士石。」宋景炎丁亥, 端宗自閩航海,嘗駐于此。

旗峰山:在縣城東一百九十里。其山狀如旗,半枕海 上。

《博羅縣小石樓》與大石樓相去五里,有石門可容几 席,俯瞰滄海。

佛跡石在海濱。上山十里,有大小石樓二。樓相去五 里,其狀如樓。有石門,俯視滄海,夜半見日出。有山岸 周迴五里,水消長應海潮盈縮之候。

龍川縣龍穴山,在縣城北一里。《郡國志》云:「舜時有五 色龍出入此穴,其穴潛通海,傍于洞庭。」

按《潮州府志》:海有潮汐。《說文》云:「朝至曰潮,夕至曰汐。」 竇叔蒙云:「海鰌出入之度。」《浮屠書》云:「神龍變化。」《海嶠 志》以為水隨月之盈虧。王充《論衡》以為水者地之血 脈,隨氣進退。《臨安志》以為海水盈而為潮,縮而為汐, 晝夜消長,不失其期,故謂之潮信。《高麗圖經》云:天包 水,水承地,而一元之氣,升降於太虛之中。氣升地沉, 則水溢而為潮;氣降地浮,則水縮而為汐。《抱朴子》云: 「天河從北極分為二條,至于南極。其一經南斗中過, 其一經東斗中過。兩河隨天轉入地下,遇兩水相得, 又與海水合。三水相蕩而天轉之,故激湧而成潮水。」 盧肇《海潮賦》云:「日附於天,天右旋入海而日隨之。水 因其灼激而退,退於彼必盈于此。日激水而潮生,月 離水而潮大。地浮于水,天在水外;日入則晚,潮激於 左,日出則早,潮激於右。」邵子曰:「海潮者,地之喘息乎? 所以應月者,從其類也。」《海潮圖序》云:「潮之進退,海非 增減。蓋月之所在,則水往從之。故月臨卯酉,則潮漲 乎東西,月臨子午,則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往來不 絕,皆係於月。」瓊南則以長短星值日為消長。凡此數 說,其指不同,然遠者無徵,近者謬陋。惟邵子之言最 約而中。蓋天地之氣,升沉摩盪,無須臾之停也。水乃 其氣之流行而可見者,然江河津液之水也,大海則 胸腹之水也。故潮之有消有長,猶人之有呼有吸,乃 其自然之理。至於潮之必應月者,則又以為太陰之 精,不得不然者也。余襄公《圖序》之言,實與邵相表裏。 蓋邵言其理,而余則直指其事耳。所謂「月臨卯酉則 水漲乎東西」者,言月在卯酉之方,則水縮極而復生 也。諺曰:「月上水長。」又曰:「月落海轉。」正此說也。所謂「月 臨子午,則潮平乎南北」者,言月在子午之位,則潮長 極而將退也。諺云:「月盡水緇」是也。潮之消長,三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