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9 (1700-1725).djvu/85

此页尚未校对

狄之國北門之外,南面東上。九采之國應門之外,北 面東上。四塞世告至。」

臣按:「此古者蕃國君長來朝入門立班之制。」

《中庸》:孔子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其八曰柔遠人 也。」又曰:「柔遠人則四方歸之,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 能,所以柔遠人也。」

臣按:《周禮秋官》環人所掌「送逆邦國之通賓客,以路節達諸四方,送逆及疆」 ,是則為之授節以送之也。《地官》「遺人所掌,邦之委積以待賓客,野鄙之委積以待羇旅,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委,五十里有巿,巿有候館,候館有積」 ,是則豐其委積以迎之也。舊註以柔遠人為蕃國,朱註始以為無忘賓旅,蓋以《九經》之次,列於懷諸侯之上,以遠先近,非其序也。竊意成周盛時,環人遺人之所掌,在於道路之間,非特為中國設也,則雖夷狄之經行者,亦為之送迎焉。況《九經》之名,其八者各有所指,而此通謂之人,意者凡遠去其家鄉而出於道途以朝京闕者,皆給之歟?

《漢志》:「典客,秦官,掌歸義蠻夷,景帝更名大行令,武帝 更名大鴻臚,屬官有行人、譯官。」

臣按:此秦、漢以來設官主掌蠻夷之始,所謂「大行令」 即《周禮》「行人」 之職,譯官即《王制》所謂「寄譯」 之類也。考史,昭帝用蘇武為典屬國,亦掌夷狄之官,而《百官表》不載,臣以為漢大鴻臚即今鴻臚寺卿,譯官即今通事之職,典屬國即今御前通事之武臣。

《唐志》:「主客郎中,掌諸蕃朝見之事。殊俗入貢者,始至 之州,給諜覆其人數,謂之邊諜。蕃州都督、刺史視品 給以衣冠褲褶,初至及辭,設會參日設食。」

臣按:外夷來朝給之以衣冠宴食,自古皆然。然《唐志》但謂之會而不以宴名,蓋不備燕享之禮也,然惟主之以禮部之屬而未嘗專命大臣,後世乃或有用武將待之者,臣竊以為非宜。蓋禮儀非武臣所宜預,將乃吾國之爪牙,止可使「虜聞其名,不可使虜識其面,設或有貌不揚如裴度者,中雖有智,彼惡知之哉?或」 因此而藐我將相,關係亦不小也。吁!武將且不可,況內侍乎?昔童貫初使遼也,遼人以為「宋無人」 ,因此以占「宋人失政」 ,而啟其輕蔑之心。此前代之明鑒也。

鴻臚寺領典客、司儀二署。凡四夷君長,以蕃望高下 為簿,朝見辨其等位。諸蕃封命則執冊而往。凡獻物 皆各執以見。駝馬則陳於朝堂,不足進者,州縣留之。 其屬有典客署令,掌四夷歸化、朝貢。酋渠首領朝見 者,給廩食;病則遣醫,給湯藥;喪則給以所須。還蕃賜 物,則佐其受領,教拜謝之節。

臣按:唐人之待蕃夷之朝貢者,既有宴賜資給,其不幸而病及喪者亦有給賜焉。

宋設鴻臚寺,掌四夷朝貢、宴勞、給賜、送迎之事。凡四 夷君長使价朝見,辨其等位,以賓禮待之,授以館舍, 而頒其見辭、賜予、宴設之式。戒有司先期辦具,有貢 物則具其數報四方館,引見以進。諸蕃封冊,即行其 禮命。

臣按:唐、宋俱有諸蕃封冊之禮。

四夷君長來朝,先遣使迎勞於候館。次日,奉見於乾 元殿,設黃麾仗及宮懸大樂。典儀設君長位於懸南 道西,北向,又設其諸官位於後。所司引其國君服其 國服,至明德門外,通事舍人引就位。皇帝服通天冠、 絳紗袍,即御位。《典儀》贊「拜』,國君拜稽首。侍中承制降 勞,皆再拜稽首,復位。次引其國諸官以次入就位,拜 如儀。其賜宴與受諸國使表及幣,皆有儀。具載《開寶 通禮》。元豐八年,夏使來,詔夏國使見辭儀制依嘉祐 八年,見於皇儀殿門外,辭詣垂拱殿。

凡蕃使見辭同日者,先夏國,次高麗,次交趾,次海外 蕃客,次蠻夷。

臣按:宋人外夷朝見皆於別殿,不在常朝之所,其同日辭見者亦有次第,蓋朝廷之於外夷不能無厚薄,同時待之而各異其禮,固非「一視同仁之道,亦恐因此而啟其忿忿不平之心。」 臣請自今外夷來朝者令禮官擇日引見,其辭也亦如之,若夫錫宴給賞尤宜隔絕,使彼此不相知。夫物我相形,雖華人不能無爭,況異域哉。

唐太宗貞觀四年,高昌王麴文泰入朝,西域諸國皆 因文泰請朝,上令文泰使人迎之。魏徵諫曰:「昔光武 不聽西域送侍子,置都護,以為不以蠻夷勞中國。前 者文泰之來,緣道供億甚苦。若諸國皆來,將不勝其 弊。姑聽其商賈往來,與邊民交市則可矣,儻以賓客 遇之,非中國之利也。」時所使人已行,上遽止之。

臣按:人君行事當務實,不可徇虛名,蠻夷慕義而朝固是美事,然其中有食中國貨物而假以朝貢為名者,不可不知也。所以待之者,要在得其輕重之宜,既不為所欺紿而又不失其禮可也。

宋哲宗元祐中,學士院言:「諸蕃初入貢者,請令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