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10 (1700-1725).djvu/6

此页尚未校对

雲進號「車騎大將軍。」

按《梁書武帝本紀》云云。按《高句麗本傳》,高句麗者, 其先出自東明。東明本北夷櫜離王之子。離王出行, 其侍兒於後任娠,離王還,欲殺之,侍兒曰:「前見天上 有氣如大雞子來降我,因以有娠。」王囚之,後遂生男。 王置之豕牢,豕以口氣噓之不死。王以為神,乃聽收 養。長而善射,王忌其猛,復欲殺之。東明乃奔走,南至 淹滯水,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東明乘之得渡,至夫 餘而王焉。其後支別為句麗種也。其國,漢之元菟郡 也,在遼東之東,去遼東千里。漢魏世,南與朝鮮、穢貊, 東與沃沮,北與夫餘接。「漢武帝元封四年,滅朝鮮,置 元菟郡,以《高句麗》為縣以屬之。句麗地方可二千里, 中有遼山,遼水所出。其王都於丸都之」下,多大山深 谷,無原澤,百姓依之以居。食澗水。雖土著,無良田。故 其俗節食,好治宮室,於所居之左,立大屋,祭鬼神,又 祠零星社稷。人性凶急,喜寇鈔。其官有相加、對、盧、沛 者、古鄒加、主簿、優台使者,皁衣。先人尊卑各有等級, 言語諸事多與夫餘同。其性氣衣服有異。本有五族, 有消奴部、絕奴部、慎奴部、灌奴部、桂婁部。本消奴部 為王微弱,桂婁部代之。漢時賜衣幘、朝服、鼓吹,常從 元菟郡受之。後稍驕,不復詣郡,但於東界築小城以 受之,至今猶名此城為《幘溝婁》。《溝婁》者,《句麗》名城也。 其置官,有《對盧》,則不置沛者,有沛者,則不置對盧。其 俗喜歌儛,國中邑落男女,每夜群聚歌戲。其人潔清 自喜,善藏釀,跪拜申一腳,行步皆走。以十月祭天,大 會名曰「東明。」其公會衣服,皆錦繡金銀以自飾,大加 主簿頭所著似幘而無後,其小加著折風,形如弁。其 國無牢獄,有罪者則會諸加評議殺之,沒入妻子。其 俗好淫,男女多相奔誘。已嫁娶,便稍作送終之衣。其 死葬,有槨無棺。好厚葬,金銀財幣盡於送死。「積石為 封,列植松柏。兄死妻嫂,其馬皆小便登山。國人尚氣 力,便弓矢刀矛,有鎧甲,習戰鬥,沃沮、東穢」皆屬焉。王 莽初,發高麗兵以伐胡,不欲行,彊迫遣之,皆亡出塞 為寇盜。州郡歸咎於句麗侯騶,嚴尤誘而斬之。王莽 大悅,更名《高句麗》為下句麗,當此時為侯矣。光武八 年,《高句麗》王遣使朝貢,始稱王。至殤、安之間,其王名 宮,數寇遼東,元菟太守蔡風討之不能禁。宮死,子伯 固立。順、和之間,復數犯遼東寇抄。靈帝建寧二年,元 菟太守耿臨討之,斬首虜數百級,伯固乃降屬遼東。 公孫度之雄海東也,伯固與之通好。伯固死,子伊夷 摸立。伊夷摸自伯固時已數寇遼東,又受亡胡五百 餘戶。建安中,公孫康出軍擊之,破其國,焚燒邑落,降 胡亦叛伊夷摸,伊夷摸更作「新國。」其後伊夷摸復擊 元菟,元菟與遼東合擊,大破之。伊夷摸死,子位宮立。 位宮有勇力,便鞍馬,善射獵。魏景初二年,遣太傅司 馬宣王率眾討公孫淵,位宮遣主簿《大加》將兵千人 助軍。正始三年,位宮寇西安。嘉平五年,幽州刺史毋 丘儉將萬人出元菟,討位宮。位宮將步騎二萬人逆 軍,大戰於沸流,位宮敗走,儉軍追至峴,懸車束馬,登 丸都山,屠其所都,斬首虜萬餘級,位宮單將妻息遠 竄。六年,儉復討之,位宮輕將諸加奔沃沮,儉使將軍 王頎追之,絕沃沮千餘里,到肅慎南界,刻石紀功。又 到丸都山,銘「不耐城」而還。其後復通中夏。晉永嘉亂, 鮮卑慕容廆據昌黎大棘城,元帝授平州刺史。句麗 王乙弗利頻寇遼東,廆不能制。弗利死,子劉代立。康 帝建元元年,慕容廆子晃率兵伐之,劉與戰,大敗,單 馬奔走。晃乘勝追至丸都,焚其宮室,掠子女五萬餘 口以歸。孝武太元十年,句麗攻遼東元菟郡。後燕慕 容垂遣弟農伐句麗,復二郡。垂死,子寶立。以句麗王 安為平州牧,封遼東、帶方二國王。安始置長史、司馬、 參軍官,後略有遼東郡。至孫高璉,晉安帝義熙中,始 奉表通貢,職歷宋、齊,並授爵位。年百餘歲死。子雲,齊 隆昌中以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營平二州、征東 大將軍、樂浪公。高祖即位,進雲車騎大將軍。高麗遠祖之事 諸史凡再三見然大同小異總皆得於傳聞姑並存之 天監三年,高麗納貢于魏。

按《梁書》不載按《魏書世宗本紀》,「正始元年夏四月 辛卯,高麗國遣使朝獻。」

天監四年,魏敕「《高麗國》無失常貢。」

按《梁書》,不載按《魏書世宗本紀》不載。按《高句麗 傳》,正始中,世祖於東堂引見其使芮悉弗。悉弗進曰: 「高麗係誠天極,累葉純誠,地產土毛,無愆王貢。但黃 金出自夫餘,珂則涉羅所產。今夫餘為勿吉所逐,涉 羅為百濟所并,國王臣雲:惟繼絕之義,悉遷於境內。 二品所以不登王府,實兩賊。」是為世宗曰:「高麗世荷 上將」,專制海外,「九夷黠虜,實得征之。瓶罄罍恥,誰之 咎也?昔方貢之愆,責在連率,卿宜宣朕旨於卿王,務 盡威懷之略,揃披害群,輯寧東裔,使二邑還復舊墟, 《土毛》無失常貢也。」

天監五年,高麗納貢於魏。

按《梁書》,不載按《魏書世宗本紀》,「正始三年九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