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11 (1700-1725).djvu/17

此页尚未校对

宣諭。十四日丁卯,賜宴於永寧寺,是日,解舟出汴。夏 五月三日乙卯,舟次四明。先是,得旨,「以二神舟、六客 舟兼行。」十三日乙丑,奉禮物入八舟。十四日丙寅,遣 供衛大夫、相州觀察使、直睿思殿關弼口宣詔旨,賜 宴於明州之廳事。十六日戊辰,神舟發明州。十九日 辛未,達定海縣。先期遣中使武功大夫容彭年,建道 場於總持院七晝夜,仍降御香,宣祝於顯仁助順淵 聖廣德王祠。神物出現,狀如蜥蜴,實東海龍君也。廟 前十餘步,當鄞江窮處,一山巍然出於海中,上有小 浮屠。舊傳海舶望是山,則知其為定海也,故以「招寶」 名之,自此方謂之「出海口。」二十四日丙子,八舟鳴金 鼓,張旗幟,以次解發。中使關弼登招寶山,焚御香,望 洋再拜。是日天氣晴快。巳刻,乘東南風,張篷鳴艣,水 勢湍急,委蛇而行。過虎頭山,水浹港口七里山,「虎頭 山」以其形似名之,度其地已距定海二十里矣。水色 與鄞江不異,但味差鹹耳。蓋百川所至,此猶未澄徹 也。過虎頭山,行數十里,即至蛟門。大抵海中有山對 峙,其間有水道可以通舟者,皆謂之「門蛟門」,云蛟蜃 所宅,亦謂之三交門。其日申未刻,遠望大小二謝山, 歷松柏灣,抵蘆浦,拋八舟同泊。二十五日丁丑辰刻, 四山霧合,西風作,張篷委蛇,曲折隨風之勢,其行甚 遲,舟人謂之「摳風。」巳刻,霧散出浮稀頭、白峰、窄額門、 石師顏,而後至沈家門,拋泊其門。山與蛟門相類,而 四山環擁,對開兩門,其勢連亙,尚屬昌國縣。其上漁 人樵客叢居十數家,就其中以大姓名之。申刻,風雨 晦冥,雷電雨雹欻至,移時乃止。是夜就山張幕,掃地 而祭,舟人謂之「洞沙」,實獄瀆主治之神,而配食之位 甚多。每舟各刻木為小舟,載佛經糗糧,書所載人名 氏,納於其中,而投諸海,蓋禳厭之術一端耳。二十六 日戊寅,西北風勁甚,使者率三節人以小舟登岸,入 梅岑。舊云梅子真棲隱之地,故得此名。有《履還飄》痕, 在石橋上。其深麓中有蕭梁所建寶陀院殿,有《靈感 觀音》。昔新羅賈人往五臺,刻其像,欲載歸其國。暨出 海遇焦,舟膠不進,乃還,置像於焦上院。僧宗岳者迎 奉於殿。自後海舶往來,必詣祈福,無不感應。吳越錢 氏移其像於城中開元寺,今梅岑所尊奉,即後來所 作也。崇寧使者聞於朝,賜寺新額,歲度緇衣而增飾 之。舊制,使者於此請禱,是夜僧徒焚誦歌唄甚嚴,而 三節官吏兵卒,莫不虔恪作禮。至中宵,星斗煥然,風 幡搖動,人皆懽躍,云風已回正南矣。二十七日己卯, 舟人以風勢未定,尚候其熟。海上以風轉至次日不 改者,謂之「熟」;不爾,至洋中,卒爾風回,則茫然不知所 向矣。自此即出洋,故審視風雲天時而後進也。申刻, 使副與三節人俱還入舟。至是,水色稍澂,而波面微 蕩,舟中已覺臲卼矣。二十八日庚辰,天日清晏。卯刻, 八舟同發。使副具朝服與二道官望闕再拜,投御前 所降《神霄玉清九陽總真符籙》,并風師龍王牒、天曹 直符,引五嶽真形,與止風雨等十三符。訖,張篷而行。 出赤門,食頃,水色漸碧,四望山島,稍稀,或如斷雲,或 如偃月。已後過海,驢焦,狀如伏驢。崇寧間,舟人有見 海獸出沒波間,狀如驢形,當別是一物,未必因焦石 而有驢也。蓬萊山望之甚遠,前高後下,峭拔可愛。其 島尚屬昌國封境,其上極廣,可以種蒔,島人居之。仙 家三山中有蓬萊,越弱水三萬乃得到。今不應指顧 間,當是今人指以為名耳。過此則不復有山,惟見連 波起伏,噴豗洶湧,舟楫振撼,舟中之人吐眩顛仆,不 能自持十八、九矣。舟行過蓬萊之後,水深,碧色如玻 璃,浪勢益大。洋中有石曰「半洋焦」,舟觸焦則覆溺,故 篙師最畏之。是日午後,南風益急,加野狐颿制。颿之 意,以浪來迎舟恐不能勝其勢,故加小颿於大颿之 上,使之提挈而行。是夜洋中不可住,維視星斗前邁。 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入夜舉火,八舟皆 應。夜分風轉西北,其勢甚亟,雖已落篷,而颭動颺搖, 瓶盎皆傾,一舟之人震懼膽落。黎明稍緩,人心向寧, 依前張颿而進。二十九日辛巳,天色陰翳,風勢未定。 辰刻風定且順,復加野狐颿,舟行甚銳。申後風轉,酉 刻雲合雨作,入夜乃止。復作南風,入白水洋,其源出 𩎟鞨,故作白色。是夜舉火,三舟相應矣。黃水洋即沙 尾也,其水渾濁且淺,舟人云:「其自西南而來,橫於洋 中千餘里,即黃河入海之處。舟行至此,則以雞黍祀 沙。」蓋前後行舟遇沙,多有被害者,故祭其溺水之魂 云。自中國適句驪,唯明州道則經此。若自登州板橋 以濟,則可以避之。比使者回程至此,第一舟幾遇淺, 第二舟午後三柂併折,賴宗社威靈,得以生還。故舟 人每以「過沙尾」為難。當數用《鈆硾》時,其深淺不可不 謹也。「黑水洋」,即北海洋也。其色黯湛淵淪,正黑如墨; 猝然視之,心「俱喪。怒濤噴薄,屹如萬山。遇夜則波 間熠熠,其明如火。方其舟之升在波上也,不覺有海, 惟見天日明快。及降在漥中,仰望前後水勢,其高蔽 空,腸胃騰倒,喘息僅存。顛仆吐嘔,粒食不下咽。其困 臥於茵褥上者,必使四維隆起,陷如槽。不爾,則傾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