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12 (1700-1725).djvu/107

此页尚未校对

始曰婼羌。婼羌國王號去胡來王,去陽關千八百里, 去長安六千三百里,辟在西南,不當孔道。戶四百五 十,口千七百五十,勝兵者五百人。西與且末接,隨畜 逐水草,不田作,仰鄯善、且末穀。山有鐵,自作兵,兵有 弓矛,服刀劍甲。西北至鄯善,乃當道云。」

元鼎五年秋九月西羌眾十萬人反與匈奴通攻故安圍枹罕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元鼎六年冬十月。遣將軍李息等討西羌平之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鼎六年冬十月。發隴西天水安 定騎士。及中尉河南河內卒十萬人。遣將軍李息郎 中令徐自為征西羌。平之。」

按《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 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 地是也。濱於賜支,至於河首,綿地千里。」賜支者,《禹貢》 所謂「析支者也。南接蜀漢徼外蠻夷,西北鄯善、車師 諸國。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產牧為業。其 俗氏族無定,或以父母名姓為種號。十二世後相與」 婚姻,父沒則妻後母,兄亡則納釐嫂。故國無鰥寡,種 類繁熾。不立君臣,無相長一。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 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殺人償死,無他禁令。 其兵長在山谷,短於平地,不能持久,而果於觸突。以 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堪耐寒苦,雖婦人產子,亦 不避風雪。性堅剛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氣焉。王政修 則賓服,德教失則寇亂。昔夏后氏太康失國,四夷背 叛。及后相即位,乃征畎夷,七年然後來賓。至於后泄, 始加爵命,由是服從。后桀之亂,畎夷入居邠、岐之間。 成湯既興,伐而攘之。及殷室中衰,諸侯皆叛。至於武 丁,征西羌、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詩》曰:「自彼氐、羌,莫敢 不來王。」及武乙暴虐,犬戎寇邊,周古公踰梁山而避 於岐下。及子季歷遂伐西落。戎。太丁之時,季歷復 伐燕京之戎,戎人大敗周師。後二年,周人克余無之 戎,於是太丁命季歷為牧師。自是之後,更伐始呼、翳 徒之戎,皆克之。及文王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 玁狁之難,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賓服,乃率西戎征 殷之叛國以事紂。及武王伐商,羌髳率師會於牧野。 至穆王時,戎狄不貢,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又得 四白鹿、四白狼。王遂遷戎於太原。夷王衰弱,荒服不 朝,乃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至於俞泉,獲馬千 匹。厲王無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殺秦仲之族。王命 伐戎,不克。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為戎所殺。王 乃召秦仲子莊公,與兵七千人伐戎,破之,由是少卻。 後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後五年,王伐條, 戎奔戎,王師敗績。」後二年,晉人敗北戎於汾隰。戎人 滅姜侯之邑。明年,王征申戎,破之。後十年,幽王命伯 士伐六濟之戎,軍敗,伯士死焉。其年,戎圍犬丘,虜秦 襄公之兄伯父。時幽王昏虐,四夷交侵,遂廢申后而 立褒姒。申侯怒,與戎寇周,殺幽王於驪山,周乃東遷 洛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後二年,邢侯大破北戎。及平 王之末,周遂陵遲,戎逼諸夏,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 往往有戎,於是「渭首有狄。」邽、冀之戎,涇北有義渠 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驪戎,伊洛間有楊拒、 泉皋之戎,潁首以西有蠻氏之戎。當春秋時間,在中 國與諸夏盟會,魯莊公伐秦,取邽、冀之戎。後十餘歲, 晉滅驪戎。是時伊洛戎強,東侵曹魯。後十九年,遂入 王城。於是秦晉伐戎以救周。後二年,又寇京師。齊桓 公徵諸侯戍周。後九年,陸渾戎自瓜州遷於伊川。允 姓戎遷於渭汭,東及轘轅,在河南山北者,號曰「陰戎」, 陰戎之種,遂以滋廣。晉文公欲修霸業,乃賂戎狄通 道,以匡王室。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開地千 里。及晉悼公又使魏絳和諸戎,復修霸業。是時楚、晉 強盛,威服諸戎。陸渾、伊洛、陰戎事晉,而蠻氏從楚。後 陸渾叛晉,晉令荀吳滅之。後四十四年,楚執蠻氏而 盡囚其人。是時義渠、大荔最強,築城數十,皆自稱王。 至周貞王八年,秦厲公滅大荔,取其地。趙亦滅代戎, 即北戎也。韓、魏復共稍并伊、洛、陰戎,滅之,其遺脫者 皆逃走,西踰汧、隴。自是中國無戎寇,唯餘義渠種焉。 至貞王二十五年,秦伐義渠,虜其王。後十四年,義渠 侵秦,至渭陰。後百許年,義渠敗秦師於洛。後四年,義 渠國亂,秦惠王遣庶長操將兵定之,義渠遂臣於秦。 後八年,秦伐義渠,取郁郅。後二年,義渠敗秦師於李 伯。明年,秦伐義渠,取徒涇二十五城。及昭王立,義渠 王朝秦,遂與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赧王四十 三年,宣太后誘殺義渠王於甘泉宮,因起兵滅之,始 置隴西、北地、上郡焉。戎本無君長,夏后氏末及商、周 之際,或從侯伯征伐有功,天子爵之,以為藩服。春秋 時,陸渾蠻氏戎稱子。戰國世,大荔、義渠稱王。及其衰 亡,餘種皆反舊為酋豪云。「羌無弋《爰劍》」者,秦厲公 時為秦所拘執,以為奴隸,不知爰劍何戎之別也。後 得亡歸,而秦人追之,隱藏於巖穴中,得免。羌人云,「爰 劍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為其蔽火,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