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寇大至則退保,小至則出鬥。選閤門袛候以上為 塞主都監,以諸司使為盧關一路都巡檢,以兵二千 屬之,使為三砦之援。熟羌居漢地久者,委邊臣拊存 之,反覆者破逐之。至於新拊黠羌,如涇原康奴、滅臧、 大虫族,久居內地,常有叛心,不肆剪除,恐終為患。今 軍須之出,民已愁嘆,復欲遍修城池,如河北之制,及 夏須成,使神運之猶恐不能,民力其堪此乎!陝西地 險,非如河北,惟涇州、鎮戎軍勢稍平易,若不責外守 而勞內營,非策之上也。宜修並邊城池,其次如延州 之鄜同,環慶之邠寧,不過五七處,量為營葺,則科率 減,民力蘇矣。今賊勢方張,宜靜守以驕其志,蓄銳以 挫其鋒,增土兵以備守禦,省騎卒以減轉饟,然後徐 議盪平,改張節度,更須主張。將臣橫議不入,則忠臣 盡節而捐軀矣。」既而議刺土兵,久不決,罷知青州。又 以資政殿學士知河南府,改尚書工部侍郎、陝西同 經略安撫招討使,與夏竦同知永興軍,議邊事多異 同。詔令互出巡邊,乃屯涇州,令諸部曰:「寇藉吾水草, 鈔邊圖利,不除且復至。」命悉焚之。表解兵柄,以為兵 尚神密,千里稟命,非所以制勝,宜屬四路各保疆圉。 朝議善之。按《張亢傳》,亢字公壽,知鄜州,上疏曰:「舊 制,諸路總管、鈐轄、都監各不過三兩員,餘官雖高,止 不過一路,總管、鈐轄不預本路事。今每路多至十四 五員,少亦不減十員,皆兼本路分事,不相統制,凡有 論議,互報不同。按:唐總管、統軍、都統、處置、制置使,各 有副貳,國朝亦有經略排陣使。請約故事,別置使名, 每路軍馬事止以三兩員領之。又涇原一路,自總管、 鈐轄、都監、巡檢及城砦所部六十餘所,兵多者數千 人,少者纔千人,兵勢既分,不足以當大敵。若敵以萬 人為二十隊,多張聲勢以綴我軍,後以三五萬人大 入奔突,則何以支?又比來主將與軍伍移易不定,人 馬強弱,配屬未均,今涇原正兵五萬,弓箭手二萬,鄜 延正兵不減六七萬。若能預為團結,明定節制,迭為 應援,以逸待勞,則烏合饑餒之眾,豈能窺我淺深乎! 請下韓琦、范仲淹分按逐路,以馬步軍八千已上至 萬人,擇才位兼高者為總領。其下分為三將,一為前 鋒,一為策前鋒,一為後陣。每將以使忠臣佐三兩人, 分屯要害之地,敵小入則一將出,大入則大將出。又 量敵數」多少,使鄰路出兵應接,此所謂「常山蛇勢」也。 今萬人已上為一大將,一路又有主帥。延州領三大 將,鄜州一大將,保安軍及西路巡檢德靖砦共為一 大將,則鄜延路兵五萬人矣。原渭州、鎮戎軍各一大 將,渭州山外及瓦亭各一大將,則涇原路五萬人矣, 弓箭手、熟戶不在焉。昨延州之敗,蓋由諸將「自守,不 相應援。請令邊臣預定其法:敵寇某所則某將為先 鋒,某將出某所為奇兵,某將出某所為聲援;某城砦 相近,出敢戰死士;某所設覆都同巡檢,則各扼要害, 又令鄰路取某路出應,仍潛用旗幟為號。」昨劉平救 延州,前鋒陷賊者已二千騎,平猶不知。趙瑜部馬軍 間道先進,而趙振與王逵趨塞門,至高頭平路,白馬 報「敵張青蓋駐山東」,振麾兵掩襲,乃瑜也。臣在山外 策應,未嘗用本指揮旗號,自以五行支干別為引旗。 若甲子日本軍相遇,則先見者張青旗,後見者以緋 旗應之,此是干相生。其干相剋及支相生剋亦如之。 蓋兵馬出入,晝則百步之外不能相知,若不預為之 號,必誤軍事。「國家承平日久,失於訓練,今每指揮,藝 精者不過百餘人,餘皆瘦弱不可用。且官軍所恃者, 步軍與強弩耳。臣知渭州日,見廣勇軍彉弩者三百 五十人,引一石二斗者僅百人,餘僅及七八斗,正欲 閱習時易為力爾。」臣以《跳鐙弩》試,皆不能張,閱習十 餘日,裁得百餘人,又教以《小坐法》,亦十餘日,又教「以 帶甲小坐法,五十餘日始能服熟。若安前弊以應新 敵,其有必勝之理乎!」又兵官務張邊事,以媒進邀賞, 劉平之敗,正繇貪功輕進。鎮戎軍最近賊境,每報賊 騎至,不問多寡,凡主兵者皆出,至邊壕,則賊已去矣。 蓋權均勢埒,各不相下,若不出,則恐得怯懦之罪。且 諸路騎兵,不能馳險,計其芻粟,一「馬之費,可養步軍 五人。馬高不及格,宜悉還坊監,止留十之三,餘以步 兵代之。又比來禁衛隊長,繇年勞換前班者,或為諸 司使副,白丁試武技,亦命以官。而諸路弓箭手生長 邊陲,父祖效命,累世捍賊,乃無進擢之路,何以激勸 邊民?竊聞大帥議五路進師,且用兵以來,屢出無功, 若一旦深入,臣切」以為未可也。山界諸州城砦,距邊 止二三百里,夏兵器甲雖精利,其鬥戰不及山界部 族,而財糧又盡出山界。若十月後令諸將分番出界, 使夏人不得耕牧,然後出步兵負十日糧,人日給米 一升,馬日給粟四升、草五斤。賊界有草地,以半資放 牧,亦可減輓運之半。王師既行,使唃廝囉及九姓、回 紇「分制,其後必蕩覆巢穴。」又言:「陜西民調發之苦,數 倍常歲,宜一切權罷,令安撫司與逐州長吏減省他 役,顓應邊須。及選殿侍軍將各三十人,以駝騾各二 百留其半河中,以運鄜、延、保安軍軍須;其半留乾州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15 (1700-1725).djvu/108
此页尚未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