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18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民運糧、民屯糧共三萬九千八百六石,草八千七百 五十九束,布八千四百匹,綿花三千三百斤

河州鎮屬衛一,所一,關二十四,堡三,馬步官軍併召 募壯丁共一萬一千五百九名,馬二千三百六十四 匹。各處民運糧併本處民屯糧共四萬八千五百五 十石,草六萬一千九百六十束,屯草折糧一千六百 七十七石,本色鹽糧三千三百六十石,折色鹽銀二 千一十二兩五錢。

《春明夢餘錄》

《明九邊總一》

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 三鎮。鎮守皆武職大臣,提督皆文職大臣。又以山西 鎮巡統馭偏頭三關,陝西鎮巡統馭固原,亦稱「二鎮」, 遂為九鎮。弘治間,設總制于固原,聯屬陝西諸鎮。嘉 靖間,設總督于偏、同,聯屬山西諸鎮。

總鎮一方者曰「鎮守」,獨守一路者曰「分守」,獨守一城 一堡者曰「守備」,有與主將同處一城者曰「協守」,又有 備倭提督、提調、「巡視」等名。其官掛印專制者曰「總兵」, 次曰「副總兵」,曰「參將」,曰「遊擊將軍。」舊制俱于公、侯、伯、 都督、都指揮等官內推舉充任。

遼鎮, 古幽、營二州。舜分冀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 即今廣寧之地。分青東北為營州,即今遼陽之地。東 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一千四百六十里;南至旅順 海口,北至開元城,一千七十里。元季時,為平章劉益、 高家奴分據。洪武初,奉表來歸。四年置定遼衛。八年 改為遼東都司。十年革所屬州縣,設衛二十五。永樂 七年,于開元、遼陽復設「安樂、自在」二州,以處內附之 人,原額兵九萬九千八百七十五員名。隆慶初,增九 萬四千六百九十三員名。《萬曆》除逃故八萬一千九 百九十四員名。《崇禎》主兵如萬曆之數,而新募及援 旅無定數。

薊鎮, 以三屯營居中,為本邊重鎮。東至山海關三 百五十里,西至黃花鎮四百五十里。明太祖于古會 州地設大寧都司、營氏等衛,外山連聯,與遼東宣府 東西並列,為外邊。命魏國公徐達于內,西自古北口, 東至山海關,增修關隘,為內邊。永樂初,因兀良哈三 衛部落內附,乃徙大寧都司于保定,置營屯等衛于 順天,以大寧全地與之,後止守內邊,人謂「外邊」山勢 連亙千里,山外連江環遶,為天設之險。原額兵七萬 八千六百二十一員名。隆慶初,增十萬七千八百一 十三員名。萬曆九年九萬九千二百四十六員名。崇 禎一十二萬七千七百一十八員名。

宣府 漢上谷地。明初,常忠武克元之上都,設開平 衛守之,置八驛。東則涼亭、沈阿、賽峰、黃崖四驛,接大 寧、古北口;西則柏州、威虜、明安、隰寧四驛,接獨石。後 棄大寧,而興和亦廢。開平失據難守。宣德中,乃徙衛 于獨石,棄地蓋三百里。宣府山川糾紛,地險而狹,號 稱易守。額兵一十二萬六千三百九十五名。隆慶初, 增一十五萬一千四百五十二員名。《萬曆》七萬九千 三百員名。崇禎八萬一百二十八員名。

「大同, 古雲中地,東至枳兒嶺,西至平鹵城,川原平 衍。初設大同府,分封代王,外分東中、西三路,北設二 邊拱衛鎮城,皆稱要害。況平鹵城西連老營堡,與偏 關近河套中住牧之裔,纔出套,便涉其境,故稱重地。」 原額兵五萬四千一百五十四員名。《隆慶》增一十三 萬五千七百七十八員名。萬曆八萬三千八百員名。 崇禎七萬六千五百二十六員名。

山西 明初惟置大同鎮,所以屏蔽山西。嘉隆以後, 豐州、三降城既入板升,東勝河套又歸吉囊,故偏頭、 寧武、鴈門三關稱重鎮焉。額兵二萬七千五百四十 七員名,《隆慶》四萬七千一百八十一員名,《萬曆》五萬 七千六百一十一員名,《崇禎》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三 員名。

榆林 舊治在綏德衛,棄米脂魚河等處于外,幾三 百里,故外警時聞。成化九年,都御史余子俊建議,「徙 鎮榆林堡。襟喉既據,內地遂安。但其地逼近河套,雖 有邊牆,然東自清水營,西至定邊營,實為衝要。原額 兵四萬九千二百五十員名。《隆慶》增八萬一百九十 六員名。《萬曆》五萬一千六百一十一員名。《崇禎》四萬 五千一百四十員名。」

「寧夏、 朔方、河西之地,即古夏州也。南北僅百里,東 西二百餘里。明初立寧夏府,洪武五年廢之,徙其民 于陝西。九年復設寧夏等五衛于上郡。東南距河,西 北距賀蘭山。蓋四塞之地,內有漢唐二渠,引水灌田, 足稱富庶,亦陝之樂土也。所隸賀蘭山後,外患時聞, 而花馬池、鹽川東西三百里,地勢平漫。興武營、靈州 一」帶,又河套侵犯必由之路。原額兵三萬七百八十 七員名。《隆慶》七萬一千六百九十三員名。萬曆三萬 七千八百三十七員名。崇禎二萬五千一百六十七 員名。

甘肅 一線之路,孤懸千五百里,西控西域,南隔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