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18 (1700-1725).djvu/8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計也,亦勞矣。然此豈獨始皇築也?昭王時已於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人矣,亦非盡秦築也。趙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燕自造陽至襄平亦皆築長城,是則秦之前固有築者矣。豈但秦也,秦之後若魏、若北齊、若隋,亦皆築焉。蓋天以山川險隘限夷狄,有所不足,增而補之,亦不為過。然內政不修,而區區於外侮之禦,乃至於竭天下之財,以興無窮已之功,是則不知所務矣。雖然,長城之築,雖曰勞民,然亦有為民之意存焉。設使漢之繼秦,因其已成之勢,加以修葺,魏之繼漢,晉之繼魏,世世皆然,則天下後世亦將有以賴之,限隔華夷,不得以為吾民害矣。奈何後之人懲秦人起閭左之失,慮蒙恬絕地脈之禍,而廢其已成之功,豈不可惜哉!後世守邊者,於邊塞之地,無山川險阻之限,而能因阨陿之闕,順形勢之便,築為邊牆,以扼虜人之馳突,亦不可無也。但不可速成而廣擾爾。若就用其守禦之人,而限以三十年之久,徐徐而為之,其成雖遲,猶勝于不為也。

始皇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陶山、北假中,築亭障以 逐戎人。恬居上郡十餘年,威振匈奴。

《水經》曰:「趙武靈王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山下有長城,長城之際,連山㓨天,其山中斷,兩岸若闕焉。自闕北出黃中關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高闕戍。」 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

臣按:所謂「高闕」 者,其山中斷,兩岸若闕焉。今之邊關皆是萬山綿亙之間,忽然中斷,可以往來,故歷代設為重城,屯士卒以戍守之,所以絕華夷之通,使外之寇賊不得入而內之姦細不得出也。按《史》:高闕在古朔方臨戎縣北,連山中斷,兩峰俱峻若城闕焉。朔方,古夏州也,今地在黃河套中,世不知其所在。就以今日邊關言之,其最大而要者,居庸、紫荊、松亭、鴈門是也。前代關隘之設皆為守邊惟今日邊關則咫尺神京之側非但守邊也。蓋開闢之初,天造地設此連亙之山以為華夷之限而又遣巨靈擘開兩山以通出入,蓋于億萬載之前豫有待乎?自古建都于燕者,前有召公奭,後有金元,而王氣之隆,正有在乎今日。臣嘗觀元人進《金史》之表曰:「勁卒擣居庸關,北拊其背;大軍出紫荊口,南搤其吭。」 此古今都燕者防患之明鑑也。然擣居庸而謂之拊背,出紫荊而謂之搤吭,則其立言之間,輕重緩急不問可知。蓋背乃人身之所倚負,而吭則呼吸飲食所必經,死生之係也。況今六軍億兆聚于京師,北倚居庸,即為重鎮,而紫荊乃南出之路,疾騎抵吾運道,數日可到,是尢不可不加之意焉。議者往往急居庸而後紫荊,此不知大勢者之言也。伏望聖明深以前代為鑒,防患于未然,宗社生靈不勝大幸!

《漢書·賈誼傳》曰:「斥堠望烽燧不得臥,將吏被甲冑而 睡。」

文穎曰:「邊方備胡寇,作高土櫓,櫓上作桔皋,桔皋頭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火燃,舉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積薪,寇至即燃之,以望其煙曰燧。」

顏師古曰:「晝則燔燧,夜則舉烽。」

臣按:烽燧之制,自漢已有之。

晁錯言于文帝曰:「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如選 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以便為之高城深塹,具 藺石,布渠答,復為一城。其內城間百五十步,要害之 處通川之道,調立城邑毋下千家,為中周虎落。」

《如淳》曰:「藺石,城上雷石也。」

《蘇林》曰:「渠答,鐵蒺蔾也。作虎落于塞要下,以沙布其表,且視其跡,以知匈奴來入。」

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 尉昂。虜人畜甚多,遂至彭陽,使騎兵入燒回中宮。候 騎至雍甘泉。詔以中尉周舍、郎中張武為將軍,車千 乘,騎卒十萬,軍長安。而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甯 侯魏遫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竈為隴西將軍,屯三 郡。上親勞軍勒兵,自欲征匈奴。群臣諫,不聽。皇太后 固要,上乃止。以張相如、欒布為將軍,擊逐出塞而還。

臣按:漢文帝一聞邊報,即欲勒兵自征匈奴,帝之奮發則有矣,然非帝王禦邊之常道也,蓋備邊有其要,不在于臨時而在于平日,禦邊有其道,不在于自用而在于用人,是「以自古聖帝明王知中國之害在于夷狄,故于封疆之守尢盡心焉,故于無事之時謀為措置,會計考驗,凡吾土宇之內臨邊之地若干處,其」 延袤幾何?某處為總會,某處為要害,某虜最為強悍,沿邊之城堡若干?戍卒若干?斥堠若干?某處當何如而守?某虜當何如而備?某人可用為將帥,某人可用為偏裨,虜侵某處,當用何處兵以援之?虜若深入,當于何所而扼其歸?某城與某城相接,某寨與某寨相連,里數之遠近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