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19 (1700-1725).djvu/111

此页尚未校对

物,與上書欲伐魏虜,謂上「足下」,自稱吾。獻「師子皮褲 褶,皮如虎皮,色白毛短。」時有賈胡在蜀見之,云:「此非 師子皮,乃扶拔皮也。」國相邢基祗羅迴奉表曰:「夫四 象稟政,二儀改度,而萬物生焉。斯蓋虧盈迭襲,曆數 自然也。昔晉室將終,楚桓竊命,實賴宋武匡濟之功, 故能扶衰定傾,休否以泰,祚流九葉,而國嗣不繼。今 皇天降禍于上,宋室猜亂」於下。臣雖荒遠,粗闚圖書, 數難以來,星文改度,房心受變,虛危納祉,宋滅齊昌, 此其驗也。水運遘屯,木德應運,子年垂刈,劉穆之記, 崏嶺有不衽之山。京房讖云:「卯金十六,草肅應王。」歷 觀圖緯,休徵非一,皆云慶鍾蕭氏,代宋者齊。會有使, 力法度及。「此國使反」,採訪聖德,彌驗天縱之姿,故 能挾隆皇祚,光權定之業;翼亮天功,濟悖主之難。樹 勳京師,威振海外,仗義之功,侔蹤湯武。冥績既著,寶 命因歸,受終之曆,歸於有道。況夫帝無常族,有德必 昌,時來之數,唯靈是與。陛下承乾啟之機,因乘龍之 運,計應符革祚,久已踐極,荒裔傾戴,莫不引領。設未 龍飛,不宜沖「挹,上違天人之心,下乖黎庶之望。皇芮 承緒,肇自二儀,拓土載民,地越滄海,百代一族,大業 天固。雖吳漢殊域,義同脣齒。方欲剋期中原,龔行天 罰,治兵繕甲,俟時大舉,振霜戈於并、代,鳴和鈴於秦 趙,掃殄凶醜,梟剪元惡。然後皇輿遷幸,光復中華,永 敦鄰好,侔蹤齊魯。使四海有奉,蒼生咸賴,荒餘歸」仰, 豈不盛哉!永明元年,王洪軌還京師,經途三萬餘里。 洪軌,齊郡臨淄人,為太祖所親信。建武中為青、冀二 州刺史,私占丁侵虜。奔敗,結氣卒芮芮王求醫工 等物。世祖詔報曰:「知須醫及織成錦工、指南車漏刻, 並非所愛。南方治疾,與北土不同,織成錦工並女人, 不堪涉遠。指南車漏刻,此雖有其器,工匠久不復存, 不副為誤。」自芮芮居匈奴故庭十年,丁零胡又南攻 芮芮,得其故地,芮芮稍南徙。魏虜主元宏以其侵逼, 遣偽平原王駕鹿渾、龍驤將軍楊延數十萬騎伐芮 芮。大寒雪,人馬死者眾。先是,益州刺史劉悛遣使江 景元使丁零,宣國威德,道經《鄯善》于闐。鄯善為丁零 所破,人民散盡。于闐尤信佛法,丁零僭稱天子,勞接 景元,使反命。芮芮常由河南道而抵益州。

太和九年,蠕蠕《豆崙》自立。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不載。按《蠕蠕本傳》,「九年,予成 死,子豆崙立,號伏古敦可汗。魏言恆也。自稱太平元 年。豆崙性殘暴好殺,其臣侯醫垔、石洛候數以忠言 諫之,又勸與國通和,勿侵中國。豆崙怒,誣石洛侯謀 反,殺之,夷其三族。」

太和十年。春正月。蠕蠕犯塞。三月。蠕蠕遣使朝貢。 太和十一年。七月。蠕蠕犯塞。遣平原王陸叡討之。 按以上《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太和十六年秋八月詔陽平王頤左僕射陸叡督十 二將七萬騎。北討蠕蠕。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按《蠕蠕本傳》,「十六年八 月,高祖遣陽平王頤、左僕射陸叡並為都督,領軍斛 律桓等十二將七萬騎討豆崙。部內高車阿伏至羅 率眾十餘萬落西走,自立為主。豆崙與叔父那蓋為 二道追之,豆崙出自浚稽山北而西,那蓋自出金山。 豆崙頻為阿伏至羅所敗,那蓋累有勝捷,國人咸以 那」蓋為天所助,欲推那蓋為主。那蓋不從,眾強之,那 蓋曰:「我為臣不可,焉能為主?」眾乃殺豆崙母子,以屍 示那蓋。那蓋乃襲位。那蓋號候其伏代庫者可汗,魏 言悅樂也。自稱太安元年。按《高閭傳》,高祖又引見 群臣,議伐蠕蠕。帝曰:「蠕蠕前後再擾朔邊,近有投化 人云,敕勒渠帥興兵叛之,蠕蠕王身率徒眾,追至西 漠,今為應乘弊致討,為應休兵息民。」左僕射穆亮對 曰:「自古以來,有國有家,莫不以戎為首。蠕蠕子孫,襲 其凶業,頻為寇擾,為惡不悛,自相違叛。如臣愚見,宜 興軍討之,雖不頓除巢穴,且以挫其醜勢。」閭曰:「昔漢 時天下一統,故得窮追北狄。今南有吳寇,不宜懸軍 深入。」高祖曰:「先朝屢興征伐者,以有未賓之虜。朕承 太平之基,何為搖動兵革。夫兵者凶器,聖王不得已 而用之,便可停也。」高祖又曰:「今欲遣蠕蠕使還,應有 書問以不?群臣以為宜有。」乃詔閭為書。於時蠕蠕國 有喪,而書不敘凶事。高祖曰:「卿為中書監,職典文詞, 所造旨書,不論彼之凶事。若知而不作,罪在灼然;若 情思不至,應謝所任。」閭對曰:「昔蠕蠕主敦崇和親,其 子不遵父志,屢犯邊境。如臣愚見,謂不宜弔。」高祖曰: 「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君則臣悅。卿云不合弔慰,是何 言歟?」閭遂引愆,免冠謝罪。高祖謂閭曰:「蠕蠕使牟提, 小心恭慎,甚有使人之禮。同行疾其敦厚,每至陵辱, 恐其還北,必被謗誣。昔劉準使殷靈誕,每禁下」人不 為非禮之事,及其還國,果被譖愬,以致極刑。今為《旨 書》,可明牟提忠於其國,使《蠕蠕》主知之。

宣武帝景明二年七月乙巳蠕蠕犯塞

按:《魏書宣武帝本紀》云云。

正始元年秋九月蠕蠕犯塞詔左僕射源懷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