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22 (1700-1725).djvu/132

此页尚未校对

王肅云『堯意不能明鯀,是以試用如此。聖人之明有 所未盡耶』?」峻對曰:「雖聖人之弘,猶有所未盡,故禹曰 『知人則哲,惟帝難之』。然卒能改授聖賢,緝熙庶績,亦 所以成聖也。」帝曰:「夫有始有卒,其唯聖人。若不能始, 何以為聖?其言惟帝難之,然卒能改授,蓋謂知人聖 人所難,非不盡之言也。《經》云:『知人則哲,能官人』。若堯 疑鯀,試之九年,官人失敘,何得謂之聖哲?」峻對曰:「臣 竊觀《經》傳,聖人行事,不能無失,是以堯失之四凶,周 公失之二叔,仲尼失之宰予。」帝曰:「堯之任鯀,九載無 成,汨陳五行,民用昏墊。至於仲尼,失之宰予,言行之 間,輕重不同也。至於周公管蔡之事,亦《尚書》所載,皆 博士所當通也。」峻對曰:「此皆先賢所疑,非臣寡見所 能究論。」次及有鰥在下,曰:虞舜。帝問曰:「當堯之時,洪 水為害,四凶在朝,宜速登賢聖,濟斯民之時也。舜年 在既立,聖德光明,而久不進用,何也?」峻對曰:「堯咨嗟 求賢,欲遜己位。岳曰:『否,德沗帝位。堯復使岳揚舉仄 陋,然後薦舜,薦舜之本,實由於堯,此蓋聖人欲盡眾 心也』。」帝曰:「堯既聞舜而不登用,又時忠臣亦不進達, 乃使岳揚仄陋而後薦舉,非急於用聖恤民之謂也。」 峻對曰:「非臣愚見所能逮及。」於是復命講《禮記》。帝問 曰:「太上立德,其次務施報。為治何由,而教化各異?皆 修何政,而能致於立德施而不報乎?」博士馬照對曰: 「太上立德,謂三皇五帝之世以德化民;其次報施,謂 三王之世以禮為治也。」帝曰:「二者致化,薄厚不同,將 主有優劣耶?時使之然乎?」照對曰:「誠由時有樸文,故 化有薄厚也。」

《帝集》載帝自敘始生禎祥曰:「昔帝王之生,或有禎祥,蓋所以彰顯神異也。惟予小子,支嗣末流,謬為靈祇之所相祐也。豈敢自比於前哲,聊記錄以示後世焉。」 其辭曰:「惟正始三年九月辛未朔二十五日乙未直成。予生于時也,天氣清明,日月暉光,爰有黃氣,煙熅於堂,照曜室宅,其色煌煌。相而論之曰:未者為土,魏之行也。厥日直成,應嘉名也。煙熅之氣,神之精也。無災無害,蒙神靈也。齊王不弔,顛覆厥度。群公受予,紹繼皇祚。以眇眇之身,質性頑固,未能涉道而遵大路。臨深履冰,涕泗憂懼。古人有云:『懼則不亡。伊予小子,曷敢怠荒?庶不沗辱,永奉烝嘗』。」 傅暢《晉諸公贊》曰:「帝常與中護軍司馬望、侍中王沈、散騎」 常侍裴秀、黃門侍郎鍾會等講宴於東堂,并屬文論名。秀為儒林丈人,沈為「文籍先生」 ,望、會亦各有名號。帝性急,請召欲速。「秀等在內職到得及時,以望在外,特給追鋒車,虎賁卒五人,每有集會,望輒奔馳而至。」

五月,鄴及上谷並言甘露降。夏六月丙午,改元為甘 露。乙丑,青龍見元城縣界井中。秋七月己卯,衛將軍 胡遵薨。癸未,安西將軍鄧艾大破蜀大將姜維於上 邽。詔曰:「兵未極武,醜類摧破,斬首獲生,動以萬計。自 頃戰克,無如此者。今遣使者犒賜將士,大會臨饗,飲 宴終日,稱朕意焉。」八月庚午,命大將軍司馬文王加 號「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黃鉞。癸酉,以太尉司馬孚為 太傅。九月,以司徒高柔為太尉。冬十月,以司空鄭沖 為司徒,尚書左僕射盧毓為司空。

二年春二月,青龍見溫縣井中。三月,司空盧毓薨。夏 四月癸卯,詔曰:「元菟郡高顯縣吏民反叛長鄭熙為 賊所殺。民王簡負擔熙喪,晨夜星行,遠致本州,忠節 可嘉。其特拜簡為忠義都尉,以旌殊行。」甲子,以征東 大將軍諸葛誕為司空。五月辛未,幸辟雍,會命群臣 賦詩,侍中和逌、尚書陳騫等作詩稽留。有司奏免官。 詔曰:「吾以暗昧,愛好文雅,廣延詩賦,以知得失,而乃 爾紛紜,良用反仄。其原逌等,主者宜敕。自今以後,群 臣皆當玩習古義,修明經典,稱朕意焉。」乙亥,諸葛誕 不就徵,發兵反,殺揚州刺史樂綝。丙子,赦淮南將吏 士民為誕所詿誤者。丁丑,詔曰:「諸葛誕造為凶亂,盪 覆揚州。昔黥布逆叛,漢祖親戎,隗囂違戾,光武西伐, 及烈祖明皇帝躬征吳、蜀,皆所以奮揚赫斯,震耀威 武也。今宜皇太后與朕暫共臨戎,速定醜類,時寧東 夏。」己卯,詔曰:「諸葛誕造搆逆亂,迫脅忠義,平寇將軍、 臨渭亭侯龐會,騎督偏將軍路蕃,各將左右,斬門突 出,忠壯勇烈,所宜加異。其進會爵鄉侯,蕃封亭侯。」六 月乙巳,詔吳使持節「都督夏口諸軍事、鎮軍將軍沙 羨侯孫壹,賊之枝屬,位為上將,畏天知命,深鍳禍福, 翻然舉眾,遠歸大國,雖微子去殷,樂毅遁燕,無以加 之。其以壹為侍中、車騎將軍、假節、交州牧、吳侯,開府 辟召儀同三司,依古侯伯八命之禮,袞冕赤舄,事從 豐厚。」

臣松之以為「壹畏逼歸命,事無可嘉,格以古義,欲蓋而彌彰者也。」 當時之宜,未得遠遵式典,固應量才受賞,足以醻其來情而已。至乃光錫八命,禮同台鼎,不亦過乎!於招攜致遠,又無取焉。何者?若使彼之將守,與時無嫌,終不悅於殊寵,坐生叛心,以叛而愧,辱孰甚焉!如其憂危將及,非奔不免,則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