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28 (1700-1725).djvu/124

此页尚未校对

克而奔。戊戌,罷李綱以謝金人。廢親征行營司。金人 復來議和。庚子,命駙馬都尉曹晟使金軍。辛丑,又命 資政殿大學士宇文虛中、知東上閤門事王俅使之, 許割三鎮地。太學諸生陳東等及都民數萬人,伏闕 上書,請復用李綱及种師道,且言「李邦彥等疾綱,恐 其成功罷綱,正墮金人之計。」會邦彥入朝,眾數其罪 而罵吳敏傳宣,眾不退,遂撾登聞鼓,山呼動地。殿帥 王宗濋恐生變,奏上,勉從之,遣耿南仲號於眾曰:「已 得旨宣綱矣。」內侍朱拱之宣綱後期,眾臠而磔之,并 殺內侍數十人。乃復綱右丞,充京城防禦使。壬寅,追 封范仲淹魏國公,贈司馬光太師,張商英太保。除元 祐黨籍、學術之禁。詔誅士民,殺內侍為首者,禁伏闕 上書。廢苑囿宮觀可以與民者。金人使王汭來。癸卯, 命肅王樞使金軍,以觀文殿學士、大名尹徐處仁為 中書侍郎,宇文虛中簽書樞密院事。蔡懋罷。乙巳,宇 文虛中、王球復使金軍。康王至自金軍,金人遣韓光 裔來告辭,遂退師。京師解嚴。丙午,康王構為太傅、靜 江奉寧軍節度使。省明堂班、朔布政官。丁未,日有兩 珥。戊申,赦天下。詔諭士民,「自今庶事並遵用祖宗舊 制,凡蠹國害民之事,一切寢罷。」己酉,罷宰執兼神霄 玉清萬壽宮使及殿中監符寶郎。詔用祖宗故事,擇 武臣得軍心者為同知簽書樞密院,邊將有威望者 為三衙。以金人請和,詔官民昔嘗附金而復歸本朝 者,各還其鄉國。庚戌,李邦彥罷。以張邦昌為太宰兼 門下侍郎,吳敏為少宰兼中書侍郎,李綱知樞密院 事,耿南仲為尚書左丞,李梲為尚書右丞。辛亥,詔「監 察御史言事如祖宗法。」宇文粹中罷知江寧府。癸丑, 种師道罷為中太一宮使,贈右正言陳瓘為右諫議 大夫。甲寅,貶太師、致仕蔡京為祕書監、分司南京,太 師、廣陽郡王童貫為左衛上將軍、太保、領樞密院事, 蔡攸為大中大夫、提舉亳州明道宮。先是,粘罕遣人 來求賂,大臣以勤王兵大集,拘其使人,且結約《余睹》 以圖之。至是,粘罕怒。及攻太原不克,分兵趣京師,過 南、北關。權威勝軍李植以城降。乙卯,陷隆德府,知府 張確、通判趙伯臻、司錄張彥遹死之。丙辰,有二流星, 一出張宿入濁沒,一出北河入軫。己未,詔「遙郡承宣 使有功應除正任者,自今除正任刺史。」辛酉,梁方平 坐棄河津伏誅。王孝迪罷。命給事中王雲、侍衛親軍 馬軍都指揮使曹曚使金國,鎮洮軍節度使、中太乙 宮使种師道為河南河東路宣諭使,保靜軍節度使、 前副都指揮使姚古為制置使。乙丑,御殿復膳。丙寅, 下哀痛之詔於陝西、河東。是月,金人犯澤州之高平, 知州高世由往犒之,乃去。三月丁卯朔,遣徽猷閣待 制宋煥奉表道君皇帝行宮。詔侍從言事。詔「非三省、 樞密院所奉旨,諸司不許奉行。」罷川路歲所遣使。募 人掩軍民遺骸,遣使分就四郊致祭。戊辰,李梲罷為 鴻慶宮使。己巳,張邦昌罷為中太一宮使,徐處仁為 太宰兼門下侍郎,唐恪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何栗 為尚書右丞,御史中丞許翰同知樞密院事。庚午,宇 文虛中罷知青州。癸酉,詣景靈東宮行恭謝禮。命趙 野為道君皇帝行宮奉迎使。甲戌,恭謝景靈西宮及 建隆觀。乙亥,詣陽德觀、凝祥池、中太一宮、佑神觀、相 國寺。丙子,改擷景園為寧德宮。錄司馬光後。己卯,燕 王俁、越王偲為太師。壬午,詔:「金人叛盟深入,其《元主 和議》,李邦彥奉使許地,李梲、李鄴、鄭望之悉行罷黜。」 又詔种師道、姚古、种師中往援,三鎮保塞,陵寢所在, 誓當固守。癸未,遣李綱迎道君皇帝於南京。以徐處 仁為禮儀使。殿中侍御史李擢、左司諫李會罷。乙酉, 迎道君皇帝於宜春苑,太后入居寧德宮。丙戌,知中 山府詹度為資政殿大學士,知太原府張孝純、知河 間府陳遘並為資政殿學士,知澤州高世由直龍圖 閣,賞城守之勞也。丁亥,朝於寧德宮。詔「扈從行宮官 吏,候還京日優加賞典。除有罪之人迫於公議已行 遣外,餘令臺諫勿復用前事糾言。」庚寅,肅王樞為太 傅。姚古復隆德府。辛卯,復威勝軍。壬辰,太保、景王杞、 濟王栩為太傅。有流星出紫微垣。甲午,康王構為集 慶、建雄軍節度使,尚書戶部侍郎錢蓋為陝西制置 使。命陳東初品官,賜同進士出身,辭不拜,籍朱勔家。 乙未,詔「金歸朝官民未發遣者止之。」丙申,貶蔡京為 崇信軍節度副使。是春,夏人取天德、雲內、武州及河 東八館。夏四月戊戌,夏人陷鎮威城,攝知城事朱昭 死之。己亥,迎太上皇帝入都門。壬寅,朝於龍德宮。癸 卯,立子諶為皇太子,耿南仲為門下侍郎。乙巳,置《春 秋》博士。戊申,置詳議司於尚書省,討論祖宗法。己酉, 乾龍節,群臣上壽於紫宸殿。庚戌,趙野罷。壬子,金人 使賈霆、冉企弓來。癸丑,封太師、沂國公鄭紳為樂平 郡王;貶童貫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安置郴州。減宰執 俸給三之一及支賜之半。詔「開經筵,令吏部稽考庶 官,凡由楊戩、李彥之公田,王黼、朱勔之應奉,童貫西 北之師,孟昌齡河防之役,夔、蜀、湖南之開疆,關陝、河 東之改幣,及近習所引,獻頌可采、特赴殿試之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