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29 (1700-1725).djvu/93

此页尚未校对

子,趙范依舊京西、湖北安撫制置大使、知襄陽府。辛 丑,熒惑入井。壬寅,趙范言:「趙葵、全子才輕遣偏師復 西京,趙楷、劉子澄參贊失計,師退無律,致後陣敗覆。」 詔:趙葵削一秩,措置河南、京東營田邊備;全子才削 一秩,措置唐、鄧息營田邊備;劉子澄、趙楷並削三秩, 放罷。又言楊義一軍之敗,皆由徐敏子、范用吉怠於 赴援,致不能支。詔范用吉降武翼郎,徐敏子削三秩, 放罷;楊義削四秩,勒停自效。己酉,真德秀言:「權臣罔 上,講筵官亦傅會其言,今承其弊,有當慮者五事,并 及泉、漳寇盜鹽法之弊。」帝嘉納之。詔進士何霆編類, 朱熹解注文字,有補,經筵,授上文學。冬十月己卯,真 德秀進《大學衍義》。辛卯,陳貴誼薨,贈少保。十一月壬 子,京湖制司刱鎮北軍,詔以「襄陽府駐劄御前忠衛 軍」為名。壬戌,太白經天。十二月己卯,大元遣王楫來。 戊子,王楫辭於後殿。辛卯,遣鄒伸之、李復禮、喬仕安、 劉溥報謝,各進一秩。

二年正月丁酉,太陰行犯太白。甲寅,詔議胡瑗、孫明 復、邵雍、歐陽修、周惇頤、司馬光、蘇軾、張載、程顥、程頤 等十人從祀孔子廟庭,升孔伋十哲。丙辰,詔主管侍 衛馬軍孟珙黃州駐劄,措置邊防。丁巳,孟珙入見。辛 酉,以御前寧淮軍統制、借和州防禦使程芾為大元 通好使,從義郎王全副之,尋以武功郎杜顯為添差 通好副使。二月甲子朔,日當虧不虧。癸酉,歲星守氐。 壬午,太白、填星合於胃。三月乙未,詔太學生陳均編 《宋長編》《綱目》,進士陳文蔚著《尚書解》,並補迪功郎。丁 酉,楊谷、楊石並升太師,尋辭免。乙巳,曾從龍兼同知 樞密院事,真德秀參知政事兼給事中兼侍讀,陳卓 同簽書樞密院事。夏四月甲子,詔「前四川制置鄭損, 城池失守,且盜陝西五路府庫財鉅萬,削官二秩,謫 居溫州,簿錄其家。」丁卯,都城火。丁亥,太白晝見。戊子, 大閱,有流星大如太白。五月乙未,雨雹,軍民交鬨。御 前諸軍都統制趙勝削三秩罷,命韓昱代之。丙申,大 雨雹。甲辰,真德秀薨,贈銀青光祿大夫,諡文忠。庚戌, 以喬行簡兼參知政事。六月壬申,太陰入氐。戊寅,以 鄭清之為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喬行簡金紫光祿 大夫、右丞相兼樞密使。己卯,葛洪資政殿大學士,予 祠祿。庚辰,流星晝隕。祈雨。壬午,以曾從龍知樞密院 事兼參知政事,崔與之參知政事,鄭性之同知樞密 院事,陳卓簽書樞密院事。賜進士吳叔告以下四百 五十四人及第、出身有差。己丑,熒惑入太微垣。庚寅, 詔鄭損更削兩秩,竄南劍州。秋七月丁酉,有流星大 如太白。戊戌,太白經天。辛丑,流星晝隕。丙午,太白入 東井。庚申,禮部尚書魏了翁上十事,不報。閏七月戊 寅,詔「錄開禧蜀難死事之臣,大安知軍楊震仲、孫忠 孫補下州文學,利州路常平幹官劉當可母王氏義 不降曦,投江而死,追贈和義郡夫人,當可與升官差 除。」乙酉,賜少師、特進、銀青光祿大夫趙方諡忠肅。丙 戌,故保寧軍節度使、魯國公安丙諡「忠定。」丁亥,全子 才、劉子澄坐唐州之役棄兵宵遁,子才削二秩,謫居 衡州;子澄削二秩,謫居瑞州。八月癸巳,歲星入氐。乙 卯,以太師趙汝愚配饗寧宗廟庭,仍圖像於昭勳崇 德之閣。丁巳,太白犯太微垣右執法。九月癸未,崇國 公主薨。冬十月辛卯,有流星大如太白。己未,填星犯 畢。歲星、太白合於心。十一月乙丑,以曾從龍為樞密 使、督視江淮軍馬,魏了翁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京 湖軍馬,鄭性之兼權參知政事。戊辰,詔兩督府各給 金千兩、銀「五萬兩、度牒千緡、錢五百萬為隨軍資。」臺 臣李禹復論曾從龍、魏了翁督府事,不允。戊子,安南 國貢方物。十二月庚寅,曾從龍六疏乞寢樞密使命, 依舊知樞密院事、督視江淮軍馬。詔許辭樞密使,以 魏了翁兼督視江淮軍馬。癸巳,四川制置司遣將斬 叛軍首賊蒲世興於萬州。己亥,填星守天街星。庚子, 詔官告院製,「修武郎以下告身給督視府。」太陰入井。 壬寅,魏了翁陛辭,詔事干機速,許便宜行之。吳潛樞 密都承旨,督府參謀官,趙善瀚、馬光祖督府參議官。 甲申,曾從龍薨,贈少師,余嶸同簽書樞密院事。庚戌, 故參知政事李璧諡文懿。辛亥,雷。

三年春正月己未朔,以星行失度,雷發非時,罷天基 節宴。詔勸農桑。賜安南國王封爵、襲衣、金帶。丁卯,填 星犯畢。壬申,大元兵連攻洪山,張順、翁大成等以兵 捍禦之。二月甲午,詔「以《大元》兵攻江陵,統制李復明 奮勇戰沒,其贈三秩,仍官其二子。死傷士卒,趣具姓 名來上。」壬寅,詔侍從、臺諫、給舍條具邊防事宜。甲辰, 起居郎吳泳上疏,論淮、蜀、京、襄捍禦十事,不報。詔「魏 了翁依舊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其速赴闕。」詔 史嵩之淮西制置使兼副使。辛亥,日暈周匝。甲寅,左 曹郎官趙以夫上《備邊十策》。三月乙亥,吳潛赴闕。是 月,襄陽北軍主將王旻、李伯淵焚城郭倉庫,相繼降 北。時城中官民兵四萬七千有奇,其「財粟三十萬、軍 器二十四庫皆亡,金銀鹽鈔不與焉。」南軍主將李虎 乘火縱掠,襄陽為空。制置使趙范坐失撫御,致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