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剽掠吉、贛、瑞、撫、龍興、南安、韶、雄、汀諸郡,連歲擊之 不能平。江西行樞密院副使月的米失請益兵,江西 行省平章忽都鐵木兒亦以地廣兵寡為言,詔「江淮 省分萬戶一軍詣江西,俟賊平還翼。」戊辰,浚怯烈河 以溉口溫腦兒黃土山民田。庚午,立弘吉剌站。癸酉, 尚書省臣言:「近以江淮饑,命行省賑之,吏與富民因 結為姦,多不及於貧者。今杭、蘇、湖、秀四州復大水,民 鬻妻女易食,請輟上供米二十萬石,審其貧者賑之。」 帝是其言。甲戌,萬安寺成,佛像及窗壁皆金飾之,凡 費金五百四十兩有奇,水銀二百四十斤。遼陽省新 附軍逃還各衛者,令助造。尚書省仍命分道招集之。 增立直沽海運米倉。命征交阯諸軍還家休息一歲。 敕緬中行省,「比到緬中,一稟雲南王節制。」庚辰,安南 國王陳日烜遣中大夫陳克用來貢方物。賜諸王小 薛金百兩、銀萬兩、鈔千錠及幣帛有差。辛巳,賜諸王 阿赤吉金二百兩、銀二萬二千五百兩、鈔九千錠及 紗羅絹布有差。命甘肅行省發新附軍三百人屯田 亦集乃,陝西省督鞏昌兵五千人屯田六盤山。癸未, 雲南省右丞愛魯上言:「自發中慶,經羅羅,白衣入交 阯,往返三十八戰,斬首不可勝計。將士自都元帥以 下,獲功者四百七十四人。」甲申,詔皇孫撫諸軍,討叛 王火魯火孫合丹禿魯干。五月丙戌,敕武平路括馬 千匹。戊子,諸王察合子闊闊帶叛床兀兒,執之以來。 己丑,汴梁大霖雨,河決襄邑,漂麥禾。以左右怯薛衛 士及漢軍五千三百人從皇孫北征。甲午,發五衛漢 兵五千人北征。乙未,桑哥言:「《中統》鈔行垂三十年,省 官皆不知其數。今已更用《至元》鈔,宜差官分道置局, 鉤考《中統鈔》本。」從之。丙申,賜諸王八八金百兩、銀萬 兩、金素段五百,紗羅絹布等四千五百。兀馬兒來獻 璞玉。丁酉,平江水,免所負酒課,減米價,賑京師。改雲 南烏撒宣撫司為宣慰司,兼管軍萬戶府。戊戌,復蘆 臺、越支、三叉沽三鹽使司。王家奴火魯忽帶察罕復 舉兵反。己亥,雲南行省言:「金沙、江西通安等五城,宜 依舊隸察罕章宣撫司。『金沙、江東、永寧等處五城宜 廢,以北勝施州為北勝府』。」從之。壬寅,渾天儀成,運米 十五萬石詣懿州餉軍,及賑饑民。乙巳,罷興州採蜜 提舉司,營上都城內倉。丁未,奉安神主於太廟。戊申, 太白犯畢。賜拔都不倫金百五十兩、銀萬五千兩及 幣帛紗羅等萬匹。辛亥,孟州烏河川雨雹五寸,大者 如拳。癸丑,詔湖廣省管內,並聽平章政事禿滿要《束 木》節制。遷四川省治重慶,復遷宣慰司於成都。高麗 遣使來貢方物。詔「四川管內並聽行尚書省節制。」河 決汴梁,太康、通、許、杞三縣,陳、潁二州皆被害。六月甲 寅,以新府軍修尚食局。庚申,賑諸王荅兒伯部曲之 饑者,及桂陽路饑民。辛酉,禁上都、桓州、應昌、「隆興酒。」 壬戌,賜諸王木伯金銀皆二百五十兩,幣帛、紗羅萬 匹。乙丑,詔蒙古人總漢軍,閱習水戰。丁卯,又賜諸王 朮伯銀二萬五千兩、幣帛、紗羅萬匹。復立咸平至建 州四驛。以延安屯田總管府復隸安西省。戊辰,海都 將暗伯著暖以兵犯業里,千腦兒,管軍元帥阿里帶 戰卻之。壬申,睢陽霖雨,河溢害稼,免其租千六十石 有奇。命諸王怯憐口及扈從臣轉米以饋將士之從 皇孫者。太醫院、光祿寺、儀鳳寺、侍儀司、拱衛司皆毋 隸宣徽院。罷教坊司入拱衛司。癸酉,詔加封南海明 著天妃為「廣祐明著天妃。」甲戌,太白犯井。改西南番 總管府為永寧路。乙亥,以考城、陳留、通許、杞、太康五 縣大水及河「溢沒民田,蠲其租萬五千二百石。」丙子, 給兵五十人衛淛西宣慰使史弼,使任治盜之責。丁 丑,太陰犯歲星。發兵千五百人詣漢北浚井。癸未,處 州賊柳世英寇青田、麗水等縣,淛東道宣慰副使史 耀討平之。資國、富昌等一十大屯雨水,蝗害稼。秋七 月甲申朔,復葺興、靈二州倉。始命昔寶赤、合剌赤、貴 由赤左右衛士轉米輸之,委省官督運,以備賑給。丙 戌,真定、汴梁路蝗,運大同、太原諸倉米至新城,為邊 地之儲。以南安、瑞、贛三路連歲盜起,民多失業,免逋 稅萬二千六百石有奇。弛寧夏酒禁。發大同路粟賑 流民。保定路霖雨害稼蠲,今歲田租,改儲㣥所為提 舉司,敕征交阯兵官還家休息一歲。壬辰,遣必闍赤 以鈔五千錠往應昌和糴軍儲。改會同館為四賓庫。 戊戌,駐蹕許泥百牙之地。同知江西行樞密院事月 的迷失上言:「近以盜起廣東,分江西、江淮、福建三省 兵萬人,令臣將之討賊。臣願萬人內得蒙古軍三百, 并臣所籍降戶萬人,置萬戶府。」以撒木合兒為達路 花赤,佩虎符。詔許之。以沐川等五寨割隸嘉定者,還 隸馬湖蠻部總管府。己亥,熒惑犯氐。庚子,太白犯鬼。 膠州連歲大水,民採橡而食,命減價糶米以賑之。霸、 漷二州霖雨害稼,免其今年田租。乙巳,太陰掩畢。諸 王也真部曲饑,分五千戶就食。濟南堡。定路唐縣野 蠶繭絲可為帛。壬子,命斡端戍兵三百一十人屯田。 命六衛造軍器。八月癸丑,諸王也真言:「臣近將濟寧 投下蒙古軍東征,其家皆乏食,願賜濟南路歲賦銀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1 (1700-1725).djvu/46
此页尚未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