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3 (1700-1725).djvu/8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弘治三年以前故事,加密與公,天下自服。」吏部及都

察院奉旨議覆。上曰:「人才進退,重典也,尚審詢之,毋 有枉偏。」下山東副使楊茂元錦衣獄。已降為長沙府 同知;封張延齡為建昌伯。復設南贛都御史,轄江西、 福建、湖廣、廣東交界以弭盜。七月,追封宋儒楊時為 將樂伯,從祀孔子廟。敕副總兵彭清統罕東、赤斤、哈 密三衛所部兵,往征土魯番速壇阿里麻。設河南參 政於南陽,以撫民治盜。八月,益王之國。九月,復設山 東右參政一員,總督勸農,兼管水利。設龍門縣。 九年正月,經筵講罷,賜講官王華食。二月,增先師文 廟樂器如天子之樂。皇第二子厚煒薨,追封為蔚王。 三月己亥,冠皇子。廣西流賊刦信宜縣。閏三月,諭六 部、都察院,凡天下奏事,有旨令看詳者,覆奏毋過二 日,看議者毋過三日。四月,岷王奏武岡知州劉遜諸 不法事,命錦衣往執之。六科十三道皆言:「錦衣,天子 親軍,非不軌妖言重情,不可輕遣。」岷王與遜牴牾,僅 坐祿米愆期。所奏干犯幾百餘人,逮獨止遜,單詞難 明,曲直孰辯?乞下法司行鎮巡官體勘,必有開坐。上 曰:「科道官不諳事也。親王奏,一州官而已。有旨逮輒 交阻,其悉下錦衣獄。」府部司寺諸大臣為科道臣請 寬。上即日出之。六月,山陰、蕭山二縣同日大雨,山崩 水湧,漂廬舍二千餘間,死者三百餘人。命量免被災 人戶徭役,渰沒漂損者給米有差。七月,錄克復哈密 功。十月,命賑恤瀘州及新津諸縣之被水者。十二月 戊子,月食。既,賜故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薛瑄祠 額曰「正學」;故伏羌伯毛忠祠額曰「武勇。」刑部典吏徐 珪上書言獄,下都察院考訊。大理寺審允。罰兩堂官 俸,發珪為民。

十年正月,加封張鶴齡母夫人金氏為昌國太夫人。 設太倉州。三月,敕諭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 身殿大學士徐溥,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 學士劉健,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李東陽, 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謝遷曰:「朕惟我高 皇帝創業,定制所貽,子孫至矣。御製之書,連篇累牘, 宏綱眾目,極大以精,隨製隨改,靡有寧歲。後所施行, 未盡更定。迨我太宗,繼正大統,益弘遠圖,列聖相承, 至於皇考,因時制宜,或損或益,其條貫散見簡牘,閒 百司艱于考據,閭巷或未悉知。皇祖、英宗睿皇帝有 志纂述,事弗克竟,以遺朕躬。茲欲仰遵聖製,遍稽國 史,以本朝官職制度為綱,事物名數、儀文、等級為目, 一以祖宗舊制為主,有損益、同異,據事繫年,彙列于 後,緝以為書,以成一代之典,俾天下臣民是訓是彝。 爾等詳錄謹書之,俾文質適中,事理兼備,稱朕法祖 圖治之意。」遂命溥健、東陽遷充總裁官,太常寺卿兼 翰林院侍讀學士程敏政、翰林院侍讀學士兼左春 坊左諭德王鏊、翰林院侍講學士楊守阯充副總裁 官,名其書曰《大明會典》。甲子,始召徐溥、劉健、李東陽、 謝遷文華殿榻前商議諸司章疏。溥等各擬旨面錄, 上或更定二三字,或削去一二語,皆得體要。復應手 新批,極其敏妙。有一疏條件多,劉健請退詳擬。上曰: 「即商是。」已。賜茶出,下內官何鼎錦衣獄。五月,寇入潮 河川,指揮劉欽等二十七人死之。六月,命戶部左侍 郎劉大夏、兵部左侍郎李介,俱兼都察院左僉都御 史,整飭大同、宣府兵糧。乙酉,月食。七月,山東巡撫都 御史翀等奉例考察,請黜老疾不謹等官。吏部覆奏, 命任未一年者留巡按陝西御史黻亦考察其屬以 上。吏部如前旨請,上更命斟酌聞奏。八月,設鎮遠縣。 河南鄧州災,命有司賑之。命宋儒周敦頤十三世孫 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九月,濟、兗、青、登、萊五府被水若 蟲,蓬、萊、黃三縣疫,各命有司賑之。十月,敕加致仕都 御史王越太子太保,總制甘肅、延寧三邊以禦寇。十 一月,賑四川諸府。南京進貢內官奏:「管濟寧閘者工 部主事盛應期,衛河船者」工部主事范璋阻滯薦新, 械繫之。已,降為驛丞,置保康縣。十二月癸未,月食。 十一年正月,苗賊入靖州境。三月,皇太子出閣講學。 四月,禮科給事中馮子聰陳二事。一言:「壽寧侯賜第, 役作未休,毓秀亭繼之,興濟廟繼之。礱石鏤木,百匠 並興。帖翠塗朱,萬民失業,功延累歲,費過鉅萬。今者 四方天鳴地震,水旱災傷,京師風霾連日。陛下高拱 九重,耳不聞中外愁歎之聲,目不擊斯民貧苦之狀, 土木之工不止,豈謂世道之際方亨?乞將臣言下所 司,集議緩急區別停減。」一言:「陛下即位,首革傳奉冗 員,近來蹊徑百千,經營鑽刺。夫祖宗以來百三十年 于茲,玉葉金枝,遍滿天下,造第乞祿不絕。歲歲經費 既不可少,額外又復加多,虧損名器,耗蠹財用,設有 不虞之事,且別出無名之征,國急民困,怨變所繇。乞 繼今定擬銓選,文官必繇吏部,武官必繇兵部,陰陽、 醫術、僧道、雜流必繇禮部,有夤緣傳奉、陳乞恩澤者, 許當職奏治。」下所司。六月己卯,月食。命祭宋儒魏了 翁於鶴山書院。強賊黃紹等據思、明三州。八月,寧遠 守備都指揮王臣死于寇。設新寧縣,命賑恤祥符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