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4 (1700-1725).djvu/4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

 第一百六十二卷目錄

 帝紀部總論二

  性理會通帝王總論 舜帝 禹 湯 武王 宣王 秦始皇 漢高帝 文帝

  景帝 武帝 宣帝 元帝 東漢光武 和帝 高祖光武總論 漢昭烈 魏武帝

  晉元帝 唐高祖 太宗 中宗 元宗 肅宗 後唐明宗 宋太祖 太宗 真宗 仁

  宗 欽宗 孝宗

皇極典第一百六十二卷

帝紀部總論二

性理會通

《帝王總論》

程子曰:「五帝公天下,故與賢;三王家天下,故與子。論 善之盡則公而與賢,不易之道也。然賢人難得,而爭 奪興焉,故與子以定萬世,是亦至公之法也。聖人無 優劣,堯舜之讓,禹之功,湯、武之征伐,其道一也。」 南軒張氏曰:「稽眾舍己,堯也;與人為善,舜也;聞善言 則拜,禹也;用人惟己,改過不吝,湯也;不聞亦式,不諫 亦入,文王也」,皆虛其心以為天下也。

五峰胡氏曰:「堯、舜以天下與人,而無人德我之望,湯、 武有人之天下,而無我取人之嫌,是故天下無大事, 我不能大,則以事為大,而處之也難矣。」

魯齋許氏曰:「五帝之禪,三代之繼,皆數然也。其間如 堯、舜有子之不肖,變也;堯、舜能通之以揖讓,而不能 使己子之不朱、均。湯、武遇君之無道,變也;湯、武能通 之以征伐,而不能使夏、商之無桀、紂。聖人遇變而通 之,亦惟達於自然之數,一毫之己私無與也。」

《舜帝》

龜山楊氏曰:「舜在側微,堯舉而試之。慎徽五典,則五 典克從;納于百揆,則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則四門穆 穆,以至以天下授之而不疑。觀其所施設,舜之所以 為舜,其才其德可謂大矣,宜非深山之中所能久處 而為舜者。當堯未之知,方且飯糗茹草,若將終身。若 使今人有才氣者,雖不得時,其能自已其功名之心 乎?」以此見人必能不為,然後能有為也。非有為之難, 其不為尤難矣。

《禹》

南軒張氏曰:「禹之有天下也,無所與於己。」又曰:「禹之 為聖,本由學而成,皆其工夫至到者也。」

《湯 武王》

程子曰:「聖人無過,湯武反之也,其始未必無過,所謂 如日月之食,乃君子之過。」

或問:「湯之伐桀也,眾以為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 而割正夏,而湯告以必往,是聖人之任者也。文王三 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是聖人之清者也。」龜山楊 氏曰:「非也。湯之伐桀,雖其眾有不悅之言,憚勞而已。 若夏之人則不然,曰:『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故攸徂 之民,室家相慶,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湯雖欲不往,不」 可得矣。文王之時,紂猶有天下三分之一,民猶以為 君,則文王安得而不事之?至於武王,而紂罔有悛心, 賢人君子不為所殺,則或為囚奴,或去國。紂之在天 下為一夫矣。故武王誅之,亦不得已也。由此觀之,湯 非樂為任,而文王非樂為清也,適逢其會而已。

《宣王》

華陽范氏曰:「昔周宣王任賢使能,吉甫征伐於外,而 王之所與處者,張仲孝友也。夫使文、武之臣征伐,而 左右前後得正良之士善其君心,則讒言不至而忠 謀見用,此所以能成功也。苟使憸邪之人從中制之, 則雖吉甫無以成其功。宣王能復文武之業以致中 興者,內順制而外威嚴也。」

《秦始皇》

或云秦始皇用王翦將兵伐楚,翦請田宅甚眾。或者 非之,翦曰:「王怛中而不信人,今空國中之甲士盡以 委我,儻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則王疑我矣。」范陽張 氏曰:君臣至於此,衰世之風也。君不信其臣,故以術 而御其臣;臣不信其君,故以術而防其君。君臣上下, 無非以術相與,欲其終始無間,難矣。然當此時,三綱 《五常》既已淪斁,使秦皇不疑其臣,則臣下必移其權; 使王翦不防其君,則後日必被其禍。君臣之風喪至 此,天下可知矣。

《漢高帝》

《朱子》曰:「漢高祖取天下,所謂仁義者,豈有誠心哉?其 意本謂項羽背約,及到新城,遇三老、董公遮道之言, 方假此之名以正彼之罪,所謂縞素發喪之舉,其意 何在?似此之謀,看當時未必不是欲項羽殺之而後 罪之也。」

南軒張氏曰:「惟仁義足以得天下之心,三王是也。高 帝之興,亦有合乎此,是以能翦暴秦,滅強項,而卒基 漢業。方懷王遣將入關,諸老將固以為沛公素寬大 長者而心歸之,至於《三章》之約,其所以得乎民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