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4 (1700-1725).djvu/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懌上疏,請送文華還家。上建萬壽醮,故命停封盡八

月。而恩懌以是日具疏,意計徹御在來月,上察而惡 之。九月朔,上曰:「文華濫殺無辜生命,朕大宥之,以少 寬任事之臣而勸後者朕《吉修》停八月封累諭矣。」廝 《恩懌》未盡八月疏病告,好欺褻也。文華姑革職為民, 《恩懌》削官邊戍之。因責禮科都給事中江等不參舉 皆執杖之斥為民。下文華視師江南諸不法狀示嵩 曰:「卿勿以弟子為意。」嵩佯驚惶恐對,乃罷。是時中外 鼓舞頌聖斷。禮部類奏五岳及方內名山所獲芝凡 千本有奇。殺口外民沈練。廕宣大總督都御史楊順 一子為國子生。上曰:「重建明堂,事義至大。天神垂祐, 葦可久也,何必曰楠、杉堅?朕聞正德中視《乾清》工者 不自謂怠,乃曰:『皇兄在豹房,令無亟』。朕久不臨朝,臣 下欺上,恐亦爾咎。凡在臣民,竭力盡忠,必速之,毋以 待殿材為解。」取太倉銀十萬為內供。十月,建秋成報 典於大高元殿。五日,再詔採芝於四方。故禮部左侍 郎朱隆禧卒,家人請祭葬,禮部執弗與。上曰:「隆禧調 護朕有功,所進方藥、香衲,至今在御。其特以恩,許勿 為例。」上親告經始殿廷於大高元殿,而《舉典》。十一月, 蔣洲說王直自倭至,胡宗憲誘擒之。直餘黨驚叛,據 舟山,阻岑港自固。以大明光殿成及景命修報,遣祭 告朝天六宮。上曰:「是典禮特隆重者,諸司其停刑止 封,吉服莅事。自是日至於來月之朔,毋怠毋欺。」冬至, 群臣望朝於端門,興建大朝門工。十二月,祈雪朝天 等宮。廣東扶藜、葵梅諸山峒賊馮天恩、李汝瑞等,平 山西平遙賊田武平。以水災免遼東諸衛所稅糧。《預 發太倉》銀五萬優卹之。

三十七年正月庚戌朔,命朱希忠攝拜天元極殿。群 臣望朝。奉天門、光祿寺火。上曰:「天火也。自馬從謙以 來,邪黨日多,茲其應矣。」下大官,署正炤等於法司,黜 為民。寇圍右衛益急,城中困甚。上大慮之,命發帑銀 十萬賑濟,雪嚴嵩等疏賀,嘉答之。倭犯潮州、鄠縣,散 官王金聚芝為山以獻,曰《仙應萬年芝》,凡百八十餘 本,有徑尺八寸者。上悅,賚金幣,建首祝景度吉典於 內殿九日二月懸大工開納例。有錦衣衛匠餘岳輸 金二千三百,乞陞兵部,奏授本衛指揮僉事,子孫襲 一輩。兵科都給事中。日新等言:「國家錦衣之職,比古 吾賁,非特恩不授無異功。不襲縣官即急財,何至藉 一工匠餘資,濫朝廷名器。」上善之,命改岳千戶,奪兵 部司屬官俸三月。右衛急,內賦匱竭,戶部尚書方鈍 憂懼不知所出,乘間陳帑藏空虛狀,因條便宜七事。 上曰:「鈍所議第可備將來,安見有為國憂思之忠,可 為右衛應卒者?」鈍惶恐謝,因命發太倉庫金五萬,及 紫荊關、新城倉、浮圖峪客兵米豆三萬石於大同以 濟之。建《大祈典》於萬法殿九日。三月,上曰:「右衛危在 旦夕,朕甚念焉。邊臣屢求糧餉,戶部不時給,好怠視 也。工部其暫齎工資贓罰等銀五萬於右衛,二萬於 薊鎮,兵部發馬價銀一萬於宣府,急濟之。九卿、科道 官,曾任巡撫二司及有司,習知各省錢穀,有可設法 計處者,各明白條奏。大同戰守事宜,及文武官有宜 更置」者,兵部亦詳議。於是別調朱笈、龔業陞山西副 使,楊選為右僉都御史代笈;改山西總兵張承勛為 大同總兵代業。蜀王承爚薨,刑科給事中吳時來言: 「總督宣大侍郎楊順莅鎮以來,所請帑銀亡慮三十 餘萬。而該鎮兵食日見嬴虛,往往殺愚稚民報首功, 不能一矢效尺寸。御史路楷受順賄金,祕不以聞。去 冬,寇屠應州堡,七十男婦死者千計。即楷初疏亦云, 『及奉命勘覆,則為之諉責守臣,以所殺邊民侈為順 功。兵部尚書論雷同附奏,濫予世廕無章,甚矣夫!近 者大同右衛上軫聖懷,而當事之臣朋比不忠,交相 欺肆,一至於此。臣誠恨之。願陛下一大創此三臣者』。」 上密問嚴嵩,嵩比之,上特命逮治。順、楷權代以兵部 侍郎。江東因黜論為民;代以故兵部尚書楊博并改 戶部尚書;鈍於南京,代以刑部尚書賈應春。遼東大 饑,人相食。預發太倉餉銀五萬優卹之。建《二祝景度 吉典》於內殿九日。御史儀望、給事中祐言:「福建提督 阮鶚,獵取浮譽,以得美官。行部所至,幃帟盤盂,率緣 飾,綺繡,珍寶,日集金工鍛鑄罍卮。修京師問遣倭入, 任其出沒,則加派繇賦遺金繒舟輿送之出境而已。 臣恐其罪不止罷斥。」上大怒,械治之京師。既至,黜為 民。上曰:「今右衛困極,朕聞城中將變,爾東用心急處, 毋諉諸權代總督。不待再推,即暫以尚書博往任之。」 御史萬民英奏:「臣巡視薊鎮,見牆子嶺、白馬關一帶 邊牆,皆苟且倖成,旋即圯壞,以故寇得乘之。蓋今兵 部侍郎吳嘉會故任巡撫時所築。乞按覈錢穀之數, 論冒破罪。」上命錦衣先逮嘉會下獄,遣科道官往按 之。已黜為民。詔恤京商。刑科給事中吳時來、刑部主 事張翀、董傳策交章論劾嚴嵩納賄誤國狀。上曰:「時 來所言,順楷己行之矣。彼本譏朕事元怠政,故先攻 一二遠臣,次及輔首,必有主使同計之人。錦衣衛其 與翀傳策逮送鎮撫司訊究之。」已,三臣百掠不承,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