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4 (1700-1725).djvu/79

此页尚未校对

僅乃得脫。以帝之明,非不知諸將之不足以保秦,而 志有所在,不暇他慮矣。悲夫!以目前之利,而棄百世 之功;有曹公削平之業,而俯從司馬父子攘竊之陋, 此君子之所追恨也。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 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 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古之為國,必其此四者,而後能成大功。如武帝之用 兵無敵於天下,可以言智矣。至其棄秦而歸,以求九 錫之浮名,尚可以為仁乎?惟其仁智不具,故其功業 止於是也。

《梁武帝論》
前人

《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自五帝三 王以形器治天下,導之以禮樂,齊之以政刑,道行於 其間,而民莫知也。文武之後,雖召公、畢公之賢君子, 不以為知道者。至春秋之際,管仲、晏子、子產、叔向之 徒,以仁義忠信成功於天下,然其於道則已遠矣。孔 子出於周末,收文、武之遺,而得堯、舜之極,其稱曰:「君 子上達,小人下達。」嘗自謂我下學而上達者,於其門 人,惟顏子、曾子庶幾以道許之。一時賢者若老子之 明道,其所以尊之者至矣。史稱孔子既見老子,退謂 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 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 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雲氣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 猶龍耶!」老子體道而不嬰於物,孔子至以龍比之,然 卒不與共斯世也。舍禮樂政刑而欲行道於世,孔子 固知其難哉?東漢以來,佛法始入中國,其道與老子 相出入,皆《易》所謂形而上者,而漢世士大夫不能明 也。魏晉以後略知之矣。好之篤者則欲施之於世;疾 之深者則欲絕之於「世,二者皆非也。老佛之道與吾 道同,而欲絕之;老佛之教與吾教異,而欲行之,皆失 之矣。」秦姚興區區一隅,招延緇素,譯經談妙,至者凡 數千人,而姚氏之亡,曾不旋踵。梁武繼之,江南佛事, 前世所未嘗見,至舍身為奴隸,郊廟之祭,不薦毛血, 父子皆陷於侯景,而國隨以亡。議者觀秦梁之敗,則 以佛「法為不足賴矣。」後魏太武深信崔浩,浩不信佛 法,勸帝斥去僧徒,毀經壞寺,既滅佛法,而浩亦以非 罪赤族。唐武宗夷佛滅僧,不期年而以弒崩。議者觀 魏、唐之禍,則以佛法為不可忤矣,二者皆見其一偏 耳。老佛之道,非一人之私說也,自有天地而有是道 矣。古之君子,以之治氣養心,其高不可嬰,「其潔不可 溷,天地神人皆將望而敬之。聖人之所以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者,一用此道也。」《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 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 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 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 生,將恐絕;侯王無以為正而貴高將恐蹶。道之於物, 無所不在,而尚可非乎?雖然,蔑君臣,廢父子,而以行 道於世,其弊必有不可勝言者。誠以形器治天下,導 之以禮樂,齊之以政刑,道行於其間而民不知,萬物 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泯然不見其際而 天下化,不亦周孔之遺意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