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5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明道二年二月百官上尊號七月詔以蝗旱去睿聖文武四字

按《宋史仁宗本紀》,明道二年二月丁未,百官上尊號 曰「睿聖文武體天法道仁明孝德皇帝。」秋七月戊子, 詔以蝗旱去尊號「睿聖文武」四字,以告天地祖宗。

景祐二年十一月乙未百官上尊號曰景祐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孝德皇帝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寶元元年十一月庚戌百官上尊號曰寶元體天法道欽明聰武聖神孝德皇帝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康定元年二月丙午去尊號寶元字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皇祐二年三月戊戌詔明堂禮成群臣毋上尊號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嘉祐四年群臣請加尊號不允

按:《宋史仁宗本紀》:「嘉祐四年六月己巳,群臣請加尊 號曰大仁至治,表五上,不許。」

英宗治平二年七月己卯群臣五上尊號不允

按:《宋史英宗本紀》云云。

治平四年春正月庚戌朔,群臣上尊號曰《體乾膺曆 文武聖孝皇帝》。

按:《宋史英宗本紀》云云。

神宗熙寧元年群臣上尊號不允

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元年秋七月己卯,群臣三表 請上奉元憲道文武仁孝之號,不許。按《禮志》:熙寧 元年,宰臣曾公亮等上表請加尊號,詔不允。先是翰 林學士司馬光言,「尊號起唐武后、中宗之世,遂為故 事。先帝治平二年,辭尊號不受,天下莫不稱頌聖德。 其後佞臣建言,國家與契丹常有往來書,彼有尊號, 而中國獨無,足為深恥。於是群臣復以非時上尊號, 論者甚為朝廷惜之。今群臣以故事上尊號,臣愚以 為陛下聰明睿智,雖宜享有鴻名,然踐祚未久,又在 亮陰之中,考之事體,似未宜受。陛下誠能斷以聖意, 推而不居,仍令更不得上表請,則頌歎之聲,將洋溢 四海矣。」詔賜光曰:「覽卿來奏,深諒忠誠。朕方以平日 霪雨,甲申地震,天威彰著,日虞傾禍,被此鴻名,有慚 面目。況在諒陰,亦難當是盛典。今已批降指揮,可善 為答辭,使中外知朕至誠慚懼,非欺眾邀名。」其後宰 臣數上表請,終不允。

熙寧二年四月丁酉朔,群臣再上尊號,不許。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熙寧四年,群臣上尊號,不許。

按《宋史神宗本紀》:「四年六月庚申,群臣三上尊號曰 紹天法古文武仁孝皇帝,不許。」

熙寧七年,群臣上尊號,不許。

按《宋史神宗本紀》:「七年秋七月癸卯,群臣五上尊號 曰『紹天憲古文武仁孝皇帝,不許』。」

熙寧十年,群臣上尊號,不許。

按《宋史神宗本紀》:「十年秋七月辛酉,群臣五上尊號 曰『奉天憲古文武仁孝皇帝,不許』。」

元豐三年秋七月甲戌詔自今遇大禮罷上尊號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按《揮麈後錄》:神宗元豐三年七月十六日,詔曰:「朕惟 皇以道,帝以德,王以業,因時制名,用配其實,何必加 崇稱號以自飾哉?秦漢以來,尊天子曰皇帝,其亦至 矣。朕承祖宗之休,託士民之上,凡虛文煩禮,盡已革 去。而近者有司群辟,猶咸以號稱見請,雖出於歸美 報上之忠,然非朕所以稽考先王之意。今後大禮,百」 官拜表上尊號並罷。先是百官上尊號,翰林學士司 馬光當答詔,因言:「『治平二年,先帝當郊,不受尊號,天 下莫不稱頌。末年有建言者,國家與契丹有往來書 信,彼有尊號而我獨無,足為深恥』。於是群臣復以非 時上尊號。昔漢文帝時,單于自稱『天地所生日月所 置匈奴大單于,不聞文帝復為大名以加之也。願陛 下追用先帝本意,不受此名』。」上大悅,手詔光曰:「非卿, 朕不聞此言。善為答詞,使中外曉然知朕至誠,非欺 眾邀名者。」自是終身不受尊號。

哲宗元祐元年詔服除勿上尊號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元年十二月「庚寅,詔將來服 除,依元豐三年故事,群臣勿上尊號。」

元祐四年三月己丑,詔「自今大禮毋上尊號。」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徽宗崇寧三年七月庚辰詔自今大禮不受尊號群臣毋上表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大觀元年詔宗祀明堂輔臣毋上尊號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揮麈後錄》:大觀元年季 秋,將行明堂禮,大臣議撿舉皇祐故事。上為親降御 筆云:「粵在季秋,將行宗祀,輔臣有請,願舉尊稱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