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5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清河王蒜年長有德,欲立之,謂梁冀曰:「今當立帝,宜

擇長年高明有德,任親政事者。願將軍審詳大計,察 周、霍之立文宣,戒鄧、閻之利幼弱。」冀不從,乃立樂安 王子纘,年八歲,是為質帝。

質帝本初元年閏六月庚寅桓帝以蠡吾侯入即皇帝位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孝桓皇帝諱志,肅宗曾孫也。祖 父河間孝王開,父蠡吾侯翼。母匽氏。翼卒,帝襲爵為 侯。本初元年,梁太后徵帝到夏門亭,將妻以女弟。會 質帝崩,太后遂與兄大將軍冀定策禁中。閏月庚寅, 使冀持節以王青蓋車迎帝入南宮。其日即皇帝位, 時年十五,太后猶臨朝政。」按《李固傳》,「固為太尉,與 梁」冀參錄尚書事。質帝時,太后以比遭不造,委任宰 輔,固所匡正,每輒從用。冀忌帝聰慧,恐為後患,遂令 左右進鴆。帝苦煩甚,使促召固。固入前問:「陛下得患 所由?」帝尚能言,曰:「食煮餅,今腹中悶,得水尚可活。」時 冀亦在側,曰:「恐吐,不得飲水。」語未絕而崩。固伏尸號 哭,推舉侍醫。冀慮其事泄,大惡之,因議立嗣,固引司 徒胡廣、司空趙戒先與冀書曰:「天下不幸,仍遭大憂。 皇太后聖德當朝,攝統萬幾,明將軍體履忠孝,憂存 社稷,而頻年之間,國祚三絕。今當立帝,天下重器。誠 知太后垂心,將軍勞慮,詳擇其人,務存聖明。然愚情 眷眷,竊獨有懷。遠尋先世廢立舊儀,近見國家踐祚 前事,未嘗不詢訪公卿」,廣求群議,令上應天心,下合 眾望。且永初以來,政事多謬,地震宮廟,彗星竟天,誠 是將軍用情之日。《傳》曰:「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 難。」昔昌邑之立,昏亂日滋,霍光憂愧發憤,悔之折骨。 自非博陸忠勇,延年奮發,大漢之祀,幾將傾矣。至憂 至重,可不熟慮!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國之興衰,在此 一舉。冀得書,乃召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大議所立固 《廣戒》及大鴻臚杜喬皆以為清河王蒜,明德著聞,又 屬最尊親,宜立為嗣。先是,蠡吾侯志常取冀妹時在 京師,冀欲立之。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 奪。中常侍曹騰等聞而夜往說冀曰:「將軍累世有椒 房之親,秉攝萬幾,賓客縱橫,多有過差。清河王嚴明, 若果立,則將軍受禍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貴可 長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會公卿,冀意氣凶凶而言 辭激切,自胡廣、趙戒以下,莫不懾憚之,皆曰:「惟大將 軍令!」而固獨與杜喬堅守本議。冀厲聲曰:「罷!會!」固意 既不從,猶望眾心可立,復以書勸。冀愈激怒,乃說太 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為《桓帝》。

靈帝建寧元年春正月庚子以解瀆亭侯入即皇帝位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孝靈皇帝,諱宏,肅宗元孫也。曾 祖河間孝王開,祖淑,父萇,世封解瀆亭侯。帝襲侯爵。 母董夫人。桓帝崩,無子,皇太后與父城門校尉竇武 定策禁中,使守光祿大夫劉儵,持節將左右羽林至 河間奉迎。建寧元年春正月壬午,城門校尉竇武為 大將軍。己亥,帝到夏門亭,使竇武持節以王青葢車」 迎入殿中。庚子,即皇帝位。年十二。改元建寧。

中平六年九月甲戌獻帝以陳留王入即皇帝位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中平六年夏四月戊午,皇子辯 即皇帝位,封弟協為渤海王。秋七月徙渤海王協為 陳留王。并州牧董卓自為司空。九月甲戌,廢帝為弘 農王。」按《獻帝本紀》,「孝獻皇帝諱協,靈帝中子也。母 王美人,為何皇后所害。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 帝為渤海王,徙封陳留王。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 歲。遷皇太后于永安宮,大赦,大下。」按《董卓傳》,靈帝 以卓為并州牧。「及帝崩,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 謀誅閹宦,而太后不許,乃私呼卓將兵入朝,以脅太 后。卓得召,即時就道。未至,而何進敗。虎賁中郎將袁 術乃燒南宮,欲討宦官,而中常侍段珪等劫少帝及 陳留王,夜走小平津。卓遠見火起,引兵急」進。未明,到 城西,聞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見卓將兵卒至,恐 怖涕泣。卓與言,不能辭對。與陳留王語,遂及禍亂之 事。卓以王為賢,且為董太后所養,卓自以與太后同 族,有廢立意。初,卓之入也,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 恐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潛出軍近營,明旦 乃大陳旌鼓而還,以為西兵復至,洛中無知者。尋而 何進及弟苗先所領部曲皆歸於卓,又使呂布殺執 金吾丁原而并其眾。卓兵士大盛,乃諷朝廷策免司 空劉弘而自代之,因集議廢立。百僚大會,卓乃奮首 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為政。皇帝闇弱,不 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 陳留王如何?」公卿以下莫敢對。卓又抗言曰:「昔霍光 定策,延年按劎,有敢阻大議,皆以軍法從之。」坐者震 動。尚書盧植獨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過千餘, 故有廢立之事。今上富於《春秋》,行無失德,非前事之 比也。」卓大怒,罷坐。明日,復集群僚於崇德前殿,遂脅 太后策廢少帝曰:「皇帝在喪,無人子之心,威儀不類 人君,今廢為弘農王。」乃立陳留王,是為獻帝。又議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