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7 (1700-1725).djvu/7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數月,故曰改年始。其言之已詳《漢書律歷志》。據《三統

歷》,商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即《書伊訓》篇「太甲元年 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祠于先王,以冬至,越茀行事。」 其所引《書》辭有序,皆與《偽孔氏書伊訓篇》語意不合, 且言日不言朔,又不言即位,則事在即位後矣。凡新 君即位,必先朝廟見祖,而後正君臣之禮。今即位後 未踰月,復祠于先王,以嗣王見祖,此何禮也?暨三祀 十有二月朔,奉嗣王歸于亳,是日宜見祖而不見,又 何也?所謂《古文尚書》者,掇拾傅會,不合不經,蓋如此 說者,乃欲按之以證殷、周不改月,可乎?又言「後九十 五歲,十二月甲申朔旦冬至。」無餘分。《春秋曆》周文王 四十二年十二月丁丑朔旦冬至,後八歲為武王伐 紂克殷之歲,二月己丑晦,大寒,閏月庚寅朔,三月二 日庚申驚蟄,周公攝政五年正月丁巳朔旦冬至。《禮 記》孟獻子亦曰「正月日至,七月日至。」其說皆與《傳》合。 夫冬至在商之十二月,在周之正月,大寒在周之二 月,驚蟄在三月,夏至在七月。而《太初歷》其在立冬小 雪,則曰「於夏為十月,商為十一月,周為十二月。」唐人 《大衍曆》,追筭春秋冬至,亦皆在正月。孰謂殷周不改 月乎?陳寵曰:「陽氣始萌,有蘭、射干、芸荔之應,天以為 正,周以為春;陽氣上通,雉雊雞乳,地以為正,殷以為 春;陽氣已至,天地已交,萬物皆正,蟄蟲始振,人以為 正,夏以為春。蓋天施於子,地化於丑,人生於寅,三陽 雖有微著,三正皆可言春。」此亦歷家相承之說,所謂 夏數得天,以其最適四時之中爾,孰謂建子非春乎? 乃若夫子答顏子為邦之問,則與作《春秋》事異。蓋《春 秋》即當代之書,以治當代之臣子,不當易周時以惑 民聽,為邦為後王立法,故舉四代禮樂而酌其中,夫 固各有攸當也。如使周不改時,則何必曰行夏之時? 使夫子果欲用夏變周,則亦何以責諸侯之無王,議 桓、文而斥吳、楚哉?何氏哀十四年《傳注》曰:「河陽冬言 狩,獲麟春言狩」者,蓋據魯變周之春以為冬,去周之 正而行夏之時,以行夏之時說《春秋》,蓋昉於此。然何 氏固以建子為周之春,但疑春不當言狩,而妄為之 辭。至程子門人劉質夫則曰:「周正月,非春也,假天時 以立義爾。」則遂疑建子不當言春,此夏時冠周月之 說所從出也。先儒見孟子謂《春秋》天子之事,而述作 之旨無傳,惟斟酌四代禮樂,為百王大法,遂以為作 《春秋》本意在此。故番陽吳仲迂曰:「若從胡《傳》,則是周 本行夏時,而以子月為冬,孔子反不行夏時,而以子 月為春矣。」何氏之失又異於此,故朱子以謂「恐聖人 制作不如是之紛更煩擾,錯亂無章也。」薛氏又謂「魯 歷改冬為春,而陳氏用其說於後。《傳》曰:『以夏時冠周 月,魯史也』。是蓋知《春秋》改周時為不」順,而又移其過 於魯爾。然謂魯有歷,實劉歆之誤。按《律歷志》言,「劉向 所總有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歷為六歷。自周昭王 以下無世次,故據周公伯禽以下為紀。自煬公至湣 公冬至,殷歷每後一日,則由歷家假魯君世次,逆推 周正交朔之合否,因號魯歷,非魯人所自為明矣。」《宋 書禮志》又言,「六律皆無推日食法,但有考課疏密而 已」,是豈當代所嘗用者哉?劉歆惑於襄、哀《傳》文,遂謂 魯有司歷,而杜氏因之,謬矣。然說者亦是病夏時周 月不當並存,故直謂《春秋》以夏正數月,又疑若是,則 古者大事必在歲首,隱公不當以寅月即位,其進退 無據如此,固不足深辨,而或者猶以為千古不決之 疑,則以《詩》《書》《周禮》《論語》《孟子》所言時月,不能皆合故 也。夫三正通於民俗久矣。《春秋》本侯國,《史記》書王正 以表大順,與頒朔告朔為一體。其所書事,有當繫月 者,有當繫時者,與他經不同。《詩》本歌謠,又多言民事, 故或用夏正以便文。《通俗書》乃王朝史官記言之體, 或書月則不書時,或書時則不書月,況偽孔注二十 五篇,決非真古書,其有合有否,皆不可論於《春秋》。《周 禮》所書「正月」、「正歲」,皆夏正也。諸官制職掌,實循二代 而損益之。其著時月者,又多民事,與巡守烝享自夏 者同,故仍夏時以存故典,見因革。蓋非赴告策書定 為一代之制者,皆得通言之,則又不可論於《春秋》矣。 若《論語》言「莫春」,亦如《詩》《書》言春夏,皆通民俗之恆辭 也,不可據以為周不改時。《孟子》言「七八月之間旱,十 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在《左傳》後,則周改月猶 自若。《竹書》又記晉曲沃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隱 公之元年正月也。《竹書》乃後人用夏正,追錄舊史,故 與《春秋》不同,然亦未嘗輒以夏正亂《春秋》之時月也。 蓋殷周改時月,與所損益只是一理。如《尚齒》之由「貴 德」而貴富而貴親,親迎之由「庭而堂而戶」,大事之由 昏而日中而日入之類,皆是迭進法,所以順天道,通 世變,在當時自不為異,故孔子以為「百世可知」,非徒 曰以易人之觀聽而已。彼秦人以三代為不足法,既 不足以知之,而後之蔽於今而不知古者,亦不足以 言之也。自啖、趙而後,學者往往習攻《左氏》,而「王周正 月」為甚。以其尢害於《經》,特詳著焉。

熊朋來曰:「孔子所謂『行夏之時,見於答顏淵問,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