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7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季冬為春,則何冰之不可涉乎?是周之不改時與月 者,觀於《書》為可見矣。

詩《豳風》之詩,說者皆謂豳乃夏之列國,故周公述先 公豳俗之事必以夏正為言。殊不知曆數之紀,三代 一轍,何必謂周公以夏時述夏事也?借使《豳風》為然, 則何故他詩之言時月者亦皆從夏正乎?且堯時仲 夏日在鶉火,大火昏中。至周公時,歲差既多,則六月 日在鶉火,大火昏中;七月日在鶉首,而昏中大火已 西流至未矣。故周公據目前所見而曰「七月流火。」使 以夏時追述夏事,則又何不驗以夏時之星象而據 當時之星象以言哉!至於下章云「十月改歲」言時,至 冬歲時事將改,亦猶《堯典》稱冬為朔易之義。或曰:以 正朔之始於子終於亥者為改歲,非謂改十一月為 正月也。曰流火,曰改歲,是周公即當時之星象正朔 以告成王,使之易曉,豈以夏時而述夏事哉?東萊呂 氏不察其說,而謂「三正通於民俗,尚矣,周特舉而迭 用之耳。」朱子亦謂周歷夏、商,其未有天下之時,固用 夏、商正朔,然其國僻遠,無純臣之義,又自有私記其 時月者,故三正皆嘗迭用,是謂周之先,公私有紀候 之法,故云十月改歲。然既以十月為改歲,則又何以 云「二之日」為卒歲乎?是其一篇之中自相矛盾而不 可通矣。元張敷言因其說,又謂周之月數皆改,必其 朝覲聘問頒曆授時,凡筆之史冊者則用時王正朔。 其民俗歲時相與話言,則皆以寅月起數。史伯璿又 因其說,謂「《詩》詠歌之詞所言『以寅月起數』者,即所謂 民俗」歲時相與話言者也。是不知《周禮》朝覲之類皆 從夏正,而詩人之詠歌者未必皆民俗之言。如「出車」 之勞還帥,臣工之戒農官,是果民俗之言乎?且三代 三正之建,各新一代之制。在上者不可紛更迭用,而 惑生民之耳目;在下者不可徇時立法而違時王之 制度。子思子生於周末,猶謂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以見制度之歸於一也。豈有三代盛時,而使民家異 政、人異法者哉?或又謂:「一之日、二之日者,是以子月 起數。」殊不知一之日者,一陽之日;二之日者,二陽之 日;三之日者,三陽之日;四之日者,四陽之日。是以六 陽先後之序,數日而非數月也。變月言日者,以文之 順爾,是豈以子月起數而私立紀候之法哉?然而詩 之與夏正合者,不止於《豳風》而已,而《出車》之詩云:「春 日遲遲,卉木萋萋」,則夏正之春也,如仲冬季冬為春, 何以見草木之榮乎?《四月》之詩云:「秋日凄凄,百卉具 腓」,則夏正之秋也,如仲夏季夏為秋,何以見草木之 瘁乎?曰「四月維夏」,如子月起數,則當云「二月維夏」也; 曰:「六月徂暑。」如子月起數,則當云「四月徂暑」也。《小明》 之詩云:「二月初吉,載離寒暑。」乃大夫西征之日也。其 後作詩則曰:「昔我往矣,日月方燠。」如以十二月為二 月,何以謂日月之燠乎?此周之不改時與月者,觀於 《詩》為可見矣。

《周禮》,新安汪氏謂《周禮》凡言「正月」指子月,歲終指丑 月,正歲指寅月。州長「正月屬民讀法」,「正歲」讀法如初, 言初則正月居先可知矣,若以寅月為正月,不當又 有正歲也。陋哉言乎!如周既以子月為正月,則明年 之亥月方為歲終也,何遽以次月之建丑者為歲終 哉?既以寅月為正歲,則子月方讀法,而寅月又何遽 讀法如初哉?蓋「正月」指寅月言,「歲終」指亥月言,「正歲」 指新歲言,《周禮》每以正月、歲終、「正歲」為序。蓋正月既 舉其事,歲終則會其成,而來歲復舉之如初。故州長 於正月屬民讀法,歲終會其政令,「正歲」讀法如初,言 來歲之正月,又讀法如今歲之正月,不曰正月,而曰 今正歲,以上文正月為嫌,故別而言之,猶俗云「新正 之歲」也。又冢宰以正月懸治象之法於象魏,而《小宰》 「歲終則令群吏致事,正歲則帥治官之屬觀治象。」是 冢宰之懸治象者,言於今歲之正月;而小宰之帥屬 觀者,言於來歲之正月。彼此互文,以見每年冢宰懸 治象,小宰帥屬而觀者,皆在正月也。況冢宰懸治象 者,挾日斂之,則不過旬日而即斂之矣。如汪氏之說, 則子月冢宰懸治象,又何待至寅月而後小宰帥屬 往觀哉?不特是耳,如周改時與月,則凡《周禮》所載,如 《山虞》之仲冬斬陽木者乃在九月,仲夏斬陰木者乃 在三月,而失陰陽之義矣。馮相氏之冬夏致日者,非 冬至、夏至,春秋致月者,非春分、秋分,而失日月之次 矣。《大司馬》之春蒐夏苗、秋獮冬狩者,取非其時,不亦 暴殄天物乎?雍氏之春令為阱擭溝瀆,秋令塞阱杜 擭者,動非其宜,不亦反失民利乎?至於《凌人》「十有二 月斬冰」,與《詩》言「二之日伐冰」者,如合符節,是皆周公 所作,燦然昭白,不待辨而明者也。若以十二月為十 月,則又何冰之可斬乎?是周之不改時與月者,觀於 禮為可見矣。

《春秋》《春秋》春王正月之書,程子謂:「周正月非春也,假 天時以立義。」胡氏謂:「建子非春也,以夏時冠周月。」朱 子亦謂:「周人改月,而天時不可改。」春秋月數,乃魯史 之舊文,而四時之序,則孔子之微意。是三子者,皆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