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7 (1700-1725).djvu/94

此页尚未校对

年,共三年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本初元年閏六月庚寅,即皇帝 位,建和元年。」改元月日不載

桓帝建和四年改為和平元年一年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和平元年「春正月甲子,大赦天 下,改元和平。」

和平二年改為元嘉元年共二年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元嘉元年春正月癸酉,大赦天 下,改元元嘉。」

元嘉三年改為永興元年共二年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永興元年夏五月丙申,大赦天 下,改元永興。」

永興三年改為永壽元年共三年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永壽元年「春正月戊申,大赦天 下,改元永壽。」

永壽四年改為延熹元年共九年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延熹元年「六月戊寅,大赦天下, 改元延熹。」

延熹十年改為永康元年一年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永康元年「六月庚申,大赦天下, 改元永康。」

永康元年靈帝即位改為建寧元年共四年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建寧元年春正月庚子,即皇帝 位,改元建寧。」

靈帝建寧五年改為熹平元年共六年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熹平元年夏五月己巳,大赦天 下,改元熹平。」

熹平七年改為光和元年共六年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光和元年「三月辛丑,大赦天下, 改元光和。」

光和七年改為中平元年共六年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中平元年「十二月己巳,大赦天 下,改元中平。」

中平六年九月獻帝即位改明年為初平元年共四年按後漢書獻帝本紀中平六年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初平元年改元月日不載

獻帝初平五年改為興平元年共二年

按:《後漢書獻帝本紀》:興平元年「春正月辛酉,大赦天 下,改元興平。」

興平三年改為建安元年共二十四年

按:《後漢書獻帝本紀》:建安元年「春正月癸酉,大赦天 下,改元建安。」

建安二十五年改為建康元年一年

按:《後漢書獻帝本紀》: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改元建康。 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

昭烈帝即皇帝位於成都改為章武元年共三年

按《蜀志先主傳》:「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或傳 聞漢帝見害,先主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章武 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

章武三年五月後主即位改為建興元年。共十五年 按:《蜀志後主傳》:章武三年「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大 赦,改元建興。」

後主建興十六年改為延熙元年共二十年

按:《蜀志後主傳》:延熙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

延熙二十一年以景星見改為景耀元年共五年

按:《蜀志後主傳》:景耀元年:「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 改年。」

景耀六年改為炎興元年一年

按:《蜀志後主傳》:「景耀六年,大赦,改元為炎興。」

文帝受漢禪即皇帝位改漢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共七年

按《魏志文帝本紀》:延康元年:「冬十一月丙午,漢帝以 眾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廟,使兼御史大夫 張音持節奉璽綬禪位,為壇於繁陽。庚午,王升壇即 祚,百官陪位,事訖,降壇視燎,成禮而反。改延康為黃 初。」

黃初七年夏五月,明帝即位,改明年為「太和元年。」共六 年

按:《魏志明帝本紀》黃初七年「夏五月丁巳,即皇帝位 太和元年。」改元月日不載

按《宋書禮志》:「魏明帝初,司空王朗議:『古者有年數,無 年號,漢初猶然。或有世而改,有中元、後元,元改彌數, 中後之號不足,故更假取美名,非古也。述《春秋》之事 曰『隱公元年』,則簡而易知;載漢世之事曰『建元元年』, 則後不見,宜若古稱元而已。明帝不從,乃詔曰:『先帝 即位之元則有延康之號,受禪之初亦有黃初之稱』』」, 今名年可也。於是尚書奏。「《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宜為太和元 年。

明帝太和七年以青龍見改為青龍元年共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