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8 (1700-1725).djvu/37

此页尚未校对

紀元部雜錄

《蜀志後主傳》評曰:「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 豎則為昏闇之后。《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禮,國君繼體,踰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 考之古義,體理為違。

《南齊書海陵王本紀論》曰:「郭璞稱永昌之名,有二日 之象,而隆昌之號亦同焉。案漢中平六年,獻帝即位, 便改元為光熹;張讓、段珪誅後,改元為昭寧;董卓輔 政,改元為永漢,一歲四號也。晉惠帝太安二年,長沙 王乂事敗,成都王穎改元為永安,穎自鄴奪,河間王 顒,復改元為永興,一歲三號也。隆昌、延興、建武亦三」 改年號,故知喪亂之軌跡,雖千載而必同矣。

《五代史?漢隱帝本紀》乾祐二年。隱帝即位至此,宜 改元而不改元。帝名承祐,年名乾祐,舉國臣民共稱 而不改,避當時莫大之失。《本紀》無譏者,但書其實,後 世自見也。

《周世宗本紀》顯德二年。五代亂世,以嗣君即位者 五,而改年不依古者四。梁末帝、晉出帝即位踰年,宜 改元而不改,又明年然後改。漢隱帝、周世宗皆仍稱 先帝年號,終其世不改,而《本紀》無譏者,但書其實,自 見其失也。

《歸田錄》:「國朝百有餘年,年號無過九年者。開寶九年, 改為太平興國。太平興國九年,改為雍熙。大中祥符 九年,改為天禧。慶曆九年,改為皇祐。嘉祐九年,改為 治平。惟天聖盡九年,而十年改為明道。」

《老學庵筆記》:晉人所謂「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 音」,「永嘉」、「正始」,乃魏晉年名。胡武平《上呂丞相啟》云:「手 提天鐸,鏘正始之遺音;夢授神椽,擯奪朱之亂色。」蓋 不悟正始為年名也。

《野客叢談》,前漢諸君末年甚有異者。文帝十六年改 為後元年,其說出于新垣平之詐,候日再中,以為吉 祥,故改元以求延年之祚。繼而詐覺被誅,景帝猶且 因之。景帝即位元年至七年稱中元年,又六年稱後 元年,至三年而終。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屢更年號,最 後更為後元,而以二年終,不知當時何所據,而分「中」 與後,謂之後,則疑;若有盡,乃不諱,何邪?自是之後,不 復建後元之號矣。然宣、元、哀三帝末年,抑有甚異者。 宣帝末,年號黃龍元年正月匈奴單于來朝,二月歸 國,十二月帝崩。元帝末,年號竟寧元年,正月單于又 來朝,五月帝崩。哀帝末,年號元壽二年正月單于來 朝,六月帝崩。事之符合,有如此者。或謂匈奴從上游 來厭之,故中國輒有大故,此事殆不可曉也。

《貴耳集》:本朝年號,或者皆曰有讖緯于其間。太平,有 一人六十卒字,太宗五十九而止。仁宗、劉后並政,天 聖,曰二聖人;「明道」,曰日月同道。徽宗崇寧,錢上字,蔡 京書崇字,自「山」字一筆下,「寧」字去心。當時有云:「有意 破宗,無心寧國。」靖康,曰十二月立康王;嘉泰,曰士大 夫皆小人,有力者喜。

《聞見後錄》:「古者人君即位稱元年始終之意。漢武帝 乃加建元之號,後因以名年,已非是,又數更易其號, 寧有人君即位稱元年之後再稱元年之理?唐之太 宗即位稱貞觀元年,至二十三年而終,為近古云。」 《井觀瑣言》《宋史》筆斷依阿,全無發明。劉氏《宋論》勝之。 然有不厭人心者,如論太宗之事,而援其不踰年改 元為戕其兄之證。且謂名其年曰「太平」,言致治由我 也;曰「興國」,言創業由我也。夫年號或出臣下所議定, 未必太宗自製。藉令果出太宗,則既親行弒逆,掩諱 文飾之不暇矣。又名其年以陰播其事於天下,豈人 情哉?

《愧郯錄》:「昔唐德宗以貞觀、開元之盛,慨想前烈,改元 貞元,庶幾二祖。本朝因之,如近世隆興之用建隆、紹 興,淳熙之用淳化、熙寧,紹熙之用紹興、淳熙,慶元之 用慶曆、元祐,開禧之用開寶、天禧,皆是也。」珂按:呂陶 《淨德集記聞》曰:「元祐之政,謂元豐之法不便,即復嘉 祐之法以救之,然不可盡變。大率新舊二法並用,貴」 其便於民也。議者乃云對鉤行法。朝士善謔,乃云「豈 獨法令為然」,至於年號亦對鉤矣。然詼謔之談亦有 味。珂謂人君法祖存古之意,最為盛德。陶言近肆,不 可以訓。

《游宦紀聞》:改元始於共和,紀號刱於漢武,後世遵用 之。我宋年號無過九年者,惟天聖盡九年,至十年十 二月改。明道熙寧亦盡十年,紹興乃三十二年,淳熙 亦十六年,而後揖遜高廟居德壽者二十六年,孝廟 居重華六年,光廟居壽安七年,寧宗嘉定十七年。 《癸辛雜識》余向聞林竹溪先生曰:歐陽修《唐書》作《武 后紀》,依前漢例也。天授以後,唐雖改號為周,而史不 以周新之,蓋黜之也。晦翁病其唐經亂,周史遂有嗣 聖二十四年之號,年之首書曰「帝在某」,蓋以《春秋》之 法正名也。每年下又細書武氏所改年號,垂拱則曰 武氏垂拱,天受則曰周武氏天授。此意甚嚴。但武氏 既革唐命,國號為周,既有帝而又有周,有周則無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