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9 (1700-1725).djvu/131

此页尚未校对

景命,罔不學于古訓,以克永世。臣于經筵侍聽之餘, 仰瞻天表,睿智聽明,矧儒臣進論諄切,裨益弘多。故 臣以為陛下之心,欲得所養,惟經筵為切務。伏望時 敏問學,痛止遊逸。以古堯舜之君為必可師,以昔荒 淫之王為必當戒,則聖德日新,災變自弭。」

《泳化類編》:嘉靖六年夏,世宗御經筵,講《大學衍義》有 感,遂賦五言詩十韻以賜輔臣。詩云:「帝王所圖治,務 學當為先。下作民之主,上乃承之天。致治貴有本,本 端化自平。人君所學者,其序有後前。正心誠其意,志 定必不遷。吾志既能定,理道豈復顛?身修本心正,家 國治同然。國治乃昭明,萬邦斯協焉。」於變帝《堯典思》 「齊文王篇。萬化修身始,朕念方拳拳。」遂命大學士楊 一清、賈詠、翟鑾及張璁等各和一章,集為一冊,賜名 《翊學詩》。

《名山藏典謨記》:「嘉靖十年九月,上幸西苑。御無逸殿。 命李時、翟鑾坐講《無逸豳風》篇。遂賜宴豳風亭下,曰: 『朕將省耕而視學』。」

《客燕雜記》:「崇禎中,上設遊藝堂,為涉覽文史,地有所 疑,下之武英殿,掌殿中官,中官以問,供事中書。」

聖學部雜錄

《易經乾卦》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 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知終終之,可與存 義也。」

《禮記學記》:「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 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 北面所以尊師也。」

《漢書董仲舒傳》:仲舒對策曰:「臣聞良玉不琢,資質潤 美,不待刻琢,此亡異于達巷黨人不學而自知也。然 則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

《匡衡傳》衡上疏曰:「《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 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於其本 性者也。故審六藝之指,則天人之理可得而和,草木 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新序雜事篇》:「夫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 則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則不若盲;使其 口可以言,不學其言則不若喑;使其心可以智,不學 其智則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之也,達天性也。能全 天之所生而勿敗之,可謂善學者矣。」

《遵堯錄》:「人主讀經則師其意,讀史則師其跡。然讀經 以《尚書》為先,讀史以《唐書》為首。蓋《尚書》論人主善惡 為多,《唐書》論朝廷變故最盛。」

《玉海》:「學」之一字,高宗傅說始言之,開萬世聖學之源。 宋文鑑呂公著《講學疏》曰:「王者繼祖宗之業,君億兆 之上,禮樂征伐之所自出,四方萬民之所視效。智足 以窮天下之理,則讒邪不能惑;德足以服天下之心, 則政令無不行。」自非隆儒親學,何以臻茲。然天子之 學,與凡庶不同。夫分文析字,考治章句,此世之儒者 以希祿利取科級耳,非人主之所當學也。人主之所 當學者,觀古聖人之所用心,論歷代帝王所以興亡 治亂之跡,求立政立事之要,講愛民利物之術,自然 日就月將,德及天下。《書》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又 曰:「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故傅說之告高宗者, 修德立事而已。至漢之晁錯,以為人主不可不學術 數。錯之意,欲人主用機權巧譎以參制群下,而景帝 用之;數年之間,漢罹七國之禍,而錯受東市之誅。蓋 其所主者不出于誠信而已。由是觀之,擇術不可不 審也。

《皇極經世觀物內篇》:「夫昊天之盡物,聖人之盡民,皆 有四府焉。昊天之四府者,春夏秋冬之謂也,陰陽升 降乎其間矣。聖人之四府者,《易》《書》《詩》《春秋》之謂也,禮 樂污隆于其間矣。春為生物之府,夏為長物之府,秋 為收物之府,冬為藏物之府,號物之庶,謂之萬。《難》曰: 『萬之又萬』」,其庶能出此昊天之四府者乎?《易》為長民 之府,《詩》為牧民之府,《春秋》為藏民之府。號民之庶謂 之萬。雖曰「萬之又萬」,其庶能出此聖人之四府者乎? 昊天之四府者,時也;聖人之四府者,經也。昊天以時 授人,聖人以經法天,天人之事,當何如哉?

《見聞搜玉》:「漢宣帝詔諸儒講《五經》同異于石渠閣,此 後世經筵之始。」

潛溪邃言:「古之帝者必有師,炎帝師悉諸,黃帝師封 鉅大填、泰山稽,顓帝師大彭亮父樛圖,帝嚳師赤松 子柏招,堯師君疇。夫五帝,大聖人也,猶或有師者,誠 以天下之大,未易君也。後世乃反此,何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