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0 (1700-1725).djvu/93

此页尚未校对

壅也。其所然者,將在乎靜思其故,動防其微。故聞甘 言則慮趙高之諛進於側矣;見厚利「則慮榮夷公之 計陳於前矣;聽新聲,則慮師涓之音誘於耳矣;顧豔 色,則慮褒氏之女感於目矣;嘗異味,則慮易牙之子 入於口矣。夫如是,安得不晝夜慮之,寤寐思之,立則 見其參於前,行則想其隨於後,自然兢兢業業,日慎 一日,使左不知其所欲,右不知其所好,雖欲壅蔽,其 可得乎?」此明王節欲決壅之要道也。

《不勞而理策》
前人

問:「方今勤恤憂勞,夙夜不怠,而政教猶缺,懲勸未行,何則?上古之君,無為而理,令不嚴而肅,教不勞而成,何施何為,得至於此?」

臣聞「三王之為君也無常心,以天下之心為心;五帝 之為君也無常欲,以百姓之欲為欲。」順其心以出令, 則不嚴而理;因其欲以設教,則不勞而成。故風號無 聞而人從,刑賞不施而人服。三五所以無為而天下 理者,由此道也。後代反是,故不及者遠焉。臣請以三 代已後之事言之。臣聞後代之天下,三五之天下也; 「後代之人,三五之人也;後代之位,三五之位也。居其 位,得其人,有其天下,而不三五者,何哉?」臣竊驚怪之, 然亦粗知其由矣。豈不以己心為心,抑天下以奉一 人之心也?以己欲為欲,咈百姓以從一人之欲也。苟 或心與道未合,政與欲並行,得失交爭,利害相半,如 此,則雖宵衣旰食,勞體厲精,纔可以「致小康,不足以 弘大道。故出令而吏或犯,設教而人敢違,刑雖明而 寡懲,賞雖厚而鮮勸。此由舍人而從己,勸何畏乎?是 以勤多而功少也。」伏惟陛下去彼而取此,執古御今, 以三五之心為心,則政教何憂乎不洽;以億兆之欲 為欲,則懲勸何畏乎不行?政教洽則不殷憂而四海 寧,懲勸行則不勤勞而萬人化。此由舍己而從眾,是 以事半而功倍也。臣又聞太宗文皇帝嘗曰:「朕雖不 及古,然以百姓心為心。」臣以為致貞觀之理者,由斯 一言始也。伏願陛下從而鑑之,嗣而行之,則天下幸 甚。

《致平和復雍熙策》
前人

問:「今欲感人心於和平,致王化於樸厚,何思何念,得至於斯?」

臣聞「政不念今,則人心不能交感;道不思古,則王化 不能流行。將欲感人心於和平,則在乎念今而已。伏 惟陛下知人安之至難也,則念去煩擾之吏;愛人命 之至重也,則念黜苛酷之官;恤人力之易罷也,則念 省修葺之勞;憂人財之易匱也,則念減服御之費;懼 人之有餒也,則念薄麥禾之稅;畏人之有寒也,則念 輕布帛之征;慮人之有愁苦也,則念節聲樂之娛;恐 人之有怨曠也,則念損嬪嬙之數。故念之又念之,則 人心交感矣;感之又感之,則天下和平矣。將欲致王 化於雍熙,則在乎思古而已。」伏惟陛下仰羲、軒之道 也,則思興利而除害;侔唐虞之聖也,則思明目而達 聰;師夏禹之德也,則思泣罪而恤人;「法殷湯之仁也, 則思祝網而愛物;鑒漢之盛也,則思罷露臺而海內 流化;觀周之興也,則思葬枯骨而天下歸心;弘貞觀 之理,則思聞房魏之讜議以致升平;嗣開元之政也, 則思得姚宋之嘉謀而臻富壽。故思之又思之,則王 化流行矣;行之又行之,則天下雍熙矣。」

《政必成化必至策》
前人

問:「先王之教,布在方冊,事雖易舉,政則難成。」 豈文之空垂,將行之未至?思臻其極,佇質所疑。

夫欲使政必成,化必至者,無他焉,在陛下敬始慎終 之所致耳。臣聞先王之訓,不徒言也;先王之教,不虛 行也。淺行之則小理,深行之則大和。淺深大小之應, 其猶影響矣。然則天下至廣,王化至大,增減損益,難 見其形。是以政之損者,雖不見其日損,必有時而亂 也;教之益者,雖不見其日益,必有時而理也。陛下但 推其誠,勤其政,敬其始,慎其終,日用而不知,自臻其 極,此先王終日所務者也,終日所存者也,不可月會 其教化之淺深,歲計其風俗之厚薄焉。臣又聞《易》曰: 「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 終。」此言王者之教,待久而成也,王者之化,待終而至 也。陛下誠而久之,敬而終之,則何慮「政不成而化不 至乎?」

《論保天下之志》
李德裕

「有天下者必有保天下之志,然後王業可興;有一國 者必有保一國之志,然後霸道可立。」蓋志者氣之帥, 而事功之所基也。有志主于中,然後見于外者必求 所以保之之人,而賢材于此乎進用,必圖所以保之 之具,而政事于此乎修舉。人民在所拊循之,而害民 者必除,土地在所固守之,而侵地者必卻,隨其所保 之大小,而大以王,小以霸,則其志之不同也。至于懦 而無立志,竊竊然惟以保身為計,賢材政事,土地人 民皆莫之恤,則豈獨不能保天下及一國?雖欲保身, 亦不可得矣。昔日武王助上帝以寵綏四方,有罪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