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1 (1700-1725).djvu/2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豈不以酌元和,葉誠悃。遷善者斯焉而取斯,懷慝者

損之而又損。君子謂是政也,為邦家之大本。

 賀皇帝聽政表      宋文天祥

思皇烈考,誕受寶龜。於穆嗣王,甫攽治象。慈簾保佑, 熙政闓明。恭惟皇帝陛下,德實天生,動為世則。入於 翼室,稱元子以宅宗;出自應門,會諸侯而作誥。欽奉 怡愉之訓,爰親兢業之幾。既兩宮垂拱以無為,四海 謳歌而來覲。臣屬縻郡國,隃戀闕庭。御筵和殿之正 朝,願光祖烈;奉紫雲樓之盟誓,第守藩條。

 親政篇          明王鏊

《易》之《泰》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 下無邦。」蓋上之情達於下,下之情達於上,上下一體, 所以為泰。上之情壅閼而不得下敷,下之情間隔而 不得上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交則泰,不 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君臣相見,止於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 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 使然。何也?國家常朝於奉天門,未常一日廢,可謂勤 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弈,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 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惴惴而退。上何嘗 問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 上遠於萬里,雖欲言而無由言也。愚以為欲上下之 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之外為 外朝,詢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 門之內曰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 適路寢聽政。」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 政而適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 後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 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 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 內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視朝也。又北 曰兩儀門,其內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 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 正旦、冬至、聖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 英殿,進士則從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 「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 穿靴,蓋亦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 朝象太微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 矣。國朝聖節、正旦、冬至、大朝,則奉天殿,即古之正朝 也。常朝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 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 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 右大臣,蹇義、夏原吉等常奏對便殿,於斯時也,豈有 壅隔之患哉?今內朝無復臨御,常朝之後,人臣無復 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 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有慨於斯,屢朝大臣 於便殿講論天下事,將大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 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惟陛下遠法聖祖,近 法孝宗,盡划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御文華武 英殿,做古內朝之意。大臣或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 侍從、臺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所 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 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 而道之。如此則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 天下之事燦然畢陳於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 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徒無近世壅隔之」弊哉? 唐虞之世,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 而已。

蒞政部紀事

《史記魯周公世家》:「魯公伯禽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 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 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 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 後聞伯禽報政遲,乃歎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 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說苑政理篇》:「成王問於尹逸曰:『吾何德之行,而民親 其上』?對曰:『使之以時,而敬順之,忠而愛之,布令信而 不食言』。王曰:『其度安至』?對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王 曰:『懼哉』!對曰:『天地之間,四海之內,善之則畜也,不善 則讎也;夏殷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夙沙之民,自 攻其主而歸神農氏,此君之所明知也』」,若何無懼也。 《通鑑》:「周宣王嘗晏起,姜后脫簪於永巷待罪,王於是 勤於政事,早朝晏罷,卒成中興之治。」

《晏子問》下篇景公問:「晏子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 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不無雩途,其 清不無灑除,是以長久也。」公曰:「廉政而遫亡,其行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