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3 (1700-1725).djvu/10

此页尚未校对

金銀飾鏤之物,自是以下,雜綵之服,通于賤人。」雖上 下等級,各示有差,然朝臣之制,已得侔至尊矣;元黃 之采,已得通于下矣。欲使市不鬻華麗之色,商不通 難得之貨,工不作雕刻之物,不可得也。「是故宜大理 其本,準度古法文質之宜,取其中則,以為禮度,車輿 服章,皆從質樸,禁除末俗華麗之事」,使幹朝之家,有 位之室,不復有錦綺之飾,無兼采之服,纖巧之物,自 上以下,至于樸素之差,示有等級而已,勿使過一二 之覺。若夫功德之賜,上恩所特加,皆表之有司,然後 服用之。夫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樸素之教興于本 朝,則彌侈之心自消于下矣。

《晉書紀瞻傳》:「瞻少以方直知名,舉秀才。尚書郎陸機 策之曰:『昔三代明王,啟建洪業,文質殊制,而令名一 致。然夏人尚忠,忠之弊也朴。救朴莫若敬,殷人革而 修焉,敬之弊也鬼。救鬼莫若文,周人矯而變焉,文之 弊也薄。救薄則又反之于忠。然則王道之反覆,其無 一定邪?亦所祖之不同,而功業各異也。自無聖王,人 散久矣。三代之損益,百姓之變遷,其故可得而聞邪? 今將反古以救其弊,明風以蕩其穢,三代之制,將何 所從?太古之化,有何異道』?」瞻對曰:「瞻聞有國有家者, 皆欲邁化隆政,以康庶績,垂歌億載,末傳于後。然而 俗變事弊,得不隨時,雖經聖哲,無以易也。故忠弊質 野,敬失多儀。周鑒二王之弊,崇文以」辯等差,而流遁 者歸薄而無款誠;款誠之薄,則又反之于忠。三代相 循,如水濟火,所謂隨時之義,救弊之術也。羲皇簡朴, 無為而化,後聖因承,所務或異,非賢聖之不同,世變 使之然耳。今大晉闡元,聖功日隮,承天順時,九有一 貫,荒服之君,莫不來同。然而大道既往,人變由久,謂 當今之政,宜去文存朴,以反其本,則兆庶漸化,太和 可致也。

文質部雜錄

《左傳》桓公元年,臧哀伯曰:「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 不致,粢盛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 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鞸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 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錫鸞和鈴,昭其 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韓子解老》篇:「禮者,所以貌情也,群義之文章也,君臣 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中心懷而不 諭,其疾趨卑拜而明之,實心愛而不知,故好言繁辭 以信之。禮者,外節之所以諭內也,故曰:『禮以貌情也。 凡人之為外物動也,不知其為身之禮也;眾人之為 禮也,以尊他人也,故時勸時衰。君子之為禮,以為其』」 身。以為其身,故神之為上禮。上禮神而眾人貳,故不 能相應。不能相應,故曰:「上禮為之而莫之應。」眾人雖 貳,聖人復恭敬,盡手足之禮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 之。」道有積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實而實有光。 仁者德之光,光有澤而澤有事。義者仁之事也,事有 禮而禮有文,禮者義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後失德,失 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禮為情 貌者也,文為質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而 惡飾。夫恃貌而論情者,其情惡也;須飾而論質者,其 質衰也。何以論之?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 不飾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 而後行者,其質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間,其禮而不明, 故曰禮薄也。凡物不並盛,陰陽是也;理相奪予,威德 是也;實厚者貌薄,父子之禮是也。由是觀之,禮繁者 實心衰也。然則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者也。眾人之 為禮也,人應則輕歡,不應則責怨。令為禮者,事通人 之樸心,而資之以相責之分,能毋爭乎?有爭則亂。故 曰「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

《淮南子汜論訓》:「禮者,實之華而為之文也,方于卒迫 窮遽之中也,則無所用矣。是故聖人以文交于世,而 以實從事于宜,不結于一跡之途,凝滯而不化,是故 敗事少而成事多,號令行于天下而莫之能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