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3 (1700-1725).djvu/2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

 第二百七十四卷目錄

 文質部總論

  易經坤卦 賁卦 離卦 革卦

  禮記禮運 禮器 表記

  劉向說苑修文 反質

  揚雄太元經

  白虎通三教

  章俊卿山堂考索三代忠質文

  性理會通文質

 文質部藝文

  質文論          魏應瑒

  文質論          阮元瑀

  文質論          唐李華

  忠敬質文損益策      白居易

  人文化成論         顧況

  人文化天下賦        黃滔

  斲雕為樸賦       宋歐陽修

  人文化成天下賦       田錫

  周論            蘇轍

 文質部紀事

 文質部雜錄

皇極典第二百七十四卷

文質部總論

易經

《坤卦》

六二: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本義「文在中」而見于外也。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 于事業,美之至也。

程傳《黃中》,文居中也。美積于中而通暢于四體,發見于事業,德美之至盛也。

《賁卦》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 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程傳天下之事,無飾不行,故賁則能亨也。柔來而文剛,故「亨。」柔來文于剛,而成文明之象,文明所以為「賁」也。賁之道能致亨,實由飾而能亨也。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分乾之中爻,往文于艮之上也。事由飾而加,飾,由飾而能行,故「小利有攸往。」夫往而能利者,以有本也。賁飾之道,非能增其實也,但加之文彩耳。事由文而顯盛,故謂之「小利有攸往。」二卦之變,共成《賁》義,而《彖》分言上下各主一事者,蓋離明足以致亨,文柔又能小進也,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言陰陽剛柔相文者,天之文也。止于文明者,人之文也。止,謂處于文明也。質必有文,自然之理;理必有對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則有下,有此則有彼,有質則有文。一不獨立,二則為文。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程傳《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大變。觀其運行,以察四時之遷改也。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程傳「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聖人用《賁》之道也。全臨川吳氏曰:「此廣《賁》義,以卦體言。交錯者,初與二,三與四,五與上,皆以一剛一柔相間在天,日月之行,星辰之布,亦剛柔交錯,故曰『天文也。以卦德言,文明者,文采著明,止者,不踰分限,在人,五典之敘,五禮之秩,粲然有文,而各安所止,故』」曰「人文」也。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程傳「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生也。火在其下而上照,庶類皆被其光明,為賁飾之象也。君子觀山下有火明照之象,以修明其庶政,成文明之治。

六五,賁于丘園,朿帛戔戔,吝,終吉。《象》曰:六五之吉,有 喜也。

本義六五,柔中為賁之主,敦本尚實,得賁之道,故有丘園之象。然陰性吝嗇,故有「朿帛戔戔」之象。朿帛,薄物。「戔戔」,淺小之意。人而如此,雖可羞吝,然禮奢寧儉,故得「終吉。」

上九,白賁,無咎。

程傳上九,賁之極也。賁飾之極則失于華偽,唯能質白其賁,則無過失之咎。白,素也,尚質素則不失其本真,所謂尚質素者,非無飾也,不使華沒實耳。

《象》曰:「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大全或問:何謂「得志?」朱子曰:「居卦之上,在事之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