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3 (1700-1725).djvu/21

此頁尚未校對

意厚加贈送,其不合指,顯奏免之,權與人主侔矣。莽 欲以虛名說太后,白言親承前孝哀丁、傅奢侈之後, 百姓未贍者多,太后宜且衣繒練,頗損膳,以視天下。 莽因上書願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大司農助給 貧民。於是公卿皆慕效焉。莽帥群臣奏言:「陛下春秋 尊久,衣重練,減御膳,誠非所以輔精氣,育皇帝,安宗 廟也。臣莽數叩頭省戶下,白爭未見許。今幸賴陛下 德澤,閒者風雨時,甘露降,神芝生,蓂莢朱草,嘉禾,休 徵同時並至。臣莽等不勝大願。願陛下愛精休神,闊 略思慮,遵帝王之常服,復太官之法膳,使臣子各得 盡驩心,備共養。惟哀省察!」莽又令太后下詔曰:「蓋聞 母后之義,思不出乎門閾,國不蒙佑。皇帝年在襁褓, 未任親政,戰戰兢兢,懼於宗廟之不安,國家之大綱, 微朕孰當統之!是以孔子見南子,周公居攝,蓋權時 也。勤身極思,憂勞未綏。故國奢則視之以儉,矯枉者 過其正。而朕不身帥,將謂天下何?夙夜夢想,五穀豐 孰,百姓家給,比皇帝加元服,委政而授焉。今誠未皇 於輕靡而備味,庶幾與百僚有成,其勖之哉!」每有水 旱,莽輒素食。左右以白,太后遣使者詔莽曰:「聞公菜 食,憂民深矣。今秋幸孰,公勤於職,以時食肉,愛身為 國。」莽念中國已平,惟四裔未有異,乃遣使者齎黃金 幣帛重賂匈奴單于。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故名 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又遣王昭君女須卜 居次入侍,所以誑耀媚事太后,下至旁側長御,方故 萬端。莽既尊重,欲以女配帝為皇后,以固其權,奏言: 「皇帝即位三年,長秋宮未建,液廷尉媵未充。乃者國 家之難,本從亡嗣,配取不正。請考論《五經》,定取《禮》,正 十二女之義,以廣繼嗣。博采二王後及周公、孔子世」 列侯在長安者適子女,事下,有司,上眾女名,王氏女 多在選中者。莽恐其與己女爭,即上言:身亡,德子材 下,不宜與眾女並采。太后以為至誠,乃下詔曰:「王氏 女朕之外家,其勿采庶民!」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書 者,日千餘人。公卿大夫或詣廷中,或伏省戶下,咸言 「明詔聖德巍巍如彼,安漢公盛勳堂堂若此,今當立 后,獨奈何廢公女,天下安所歸命!願得公女為天下 母!」莽遣長史以下分部曉止公卿及諸生,而上書者 愈甚。太后不得已,聽公卿采莽女。莽復自白宜博選 眾女。公卿爭曰:不宜采諸女,以貳正統。莽白願見女。 太后遣長樂少府、宗正、尚書令納采見女。還奏言:「公 女漸漬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有詔遣 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廟,雜加卜筮,皆曰:「兆遇金水 王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謂康強之占,逢吉之符也。」信 鄉侯佟上言:「《春秋》天子將娶於紀,則褒紀子稱侯。安 漢公國未稱古制。」事下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封后父 百里,尊而不臣,以重宗廟,孝之至也。」佟言應禮,可許。 請以「新野田二萬五千六百頃益封莽,滿百里。」莽謝 曰:「臣莽子女誠不足以配至尊,復聽眾議益封。臣莽 伏自惟念,得託肺腑,獲爵土,如使子女誠能奉稱聖 德,臣莽國邑足以共朝貢,不須復加益地之寵,願歸 所益。」太后許之。有司奏:故事,聘皇后黃金二萬斤,為 錢二萬萬。莽深辭讓,受四千萬,而以其三千三百萬 予十一媵家。群臣復言:「今皇后受聘踰群妾,亡幾。」有 詔復益二千、三百萬,合為三千萬,莽復以其千萬分 予九族。貧者陳崇時為大司徒司直,與張敞、孫竦相 善。竦者,博通士,為崇草奏,稱莽功德。崇奏之曰:「竊見 安漢公自初束脩,值世俗隆奢麗之時,蒙兩宮厚骨 肉之寵,被諸父赫赫之光。」財饒埶足,亡所牾意。然而 折節行仁,克心履禮,拂世矯俗,確然特立。惡衣惡食, 陋車駑馬,妃匹無二,閨門之內,孝友之德,眾莫不聞。 清靜樂道,溫良下士,惠於故舊,篤於師友。孔子曰:「未 若貧而樂,富而好禮。」公之謂矣。及為侍中,故定陵侯 淳于長有大逆罪,公不敢私,建自誅,討周公,誅管、蔡 季子、鴆叔牙,公之謂矣。是以孝成皇帝命公大司馬, 委以國統。孝哀即位,高昌侯董宏希指求美,造作二 統,公手劾之,以定大綱。建白定陶太后不宜在乘輿 幄坐,以明國體。《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鰥寡, 不畏彊圉」,公之謂矣。深執謙退,推誠讓位。定陶太后 欲立僭號,憚彼面刺,幄坐之義,佞惑之雄,朱博之疇, 懲此長宏手劾之事,上下一心,讒賊交亂,詭辟制度, 遂成篡號,斥逐仁賢,誅殘戚屬,而公被胥、原之訢,遠 去就國,朝政崩壞,綱紀廢弛,危亡之禍,不隧如髮。《詩》 云:「人之云亡,邦國殄顇。」公之謂矣。當此之時,宮亡儲 主,董賢據重,加以傅氏有女之援,皆自知得罪天下, 結讎中山,則必同憂,斷金相翼,藉假遺詔,頻用賞誅, 先除所憚,急引所附,遂誣往冤,更徵遠屬,事埶張見, 其不難矣。賴公立入,即時退賢及其黨親。當此之時, 公運獨見之明,奮亡前之威,盱衡厲色,振揚武怒,乘 其未堅,厭其未發,震起機動,敵人摧折。雖有賁育,不 及持刺;雖有《樗里》,不及回知;雖有《鬼谷》,不及造次。是 故董賢喪其魂魄,遂自絞殺。人不還踵,日不移晷,霍 然四除,更為寧朝。非陛下莫引立公,非公莫克此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