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3 (1700-1725).djvu/5

此页尚未校对

次七「雉之不祿,而雞藎穀。」

七「為雉。」 雉有文章而遠在野,雞而穀食,退而祿縵,違其家性也。

《測》曰:「雉之不祿」,難幽養也。

質勝文則野,故「養難」 也。

次八「彫韱穀布,亡于時文則亂。」

《八木》也。穀,善也。木見彫刻為韱麗之事,雖見小善,傷于農,故布政亡也。苟尚文飾以階于亂,故言亂也。

《測》曰:「彫韱之文,徒費日也。」

《彫文刻鏤》,傷農事也。

上九:極文密密,《易》以「黼黻。」

九在文家而為之終,終極文飾以妨于農事,故《易》以「黼黻」 黼黻,祭祀之服,而致美乎黻冕,此之謂也。

《測》曰:「極文《易》,當以質也。」

祭服雖文孝子質也

白虎通

《三教》

「王者設三教者何?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也。三正之 有失,故立三教以相指受。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 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 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 忠。繼周尚黑,制與夏同。三者如順連環,周則復始,窮 則反本。」樂稽《熠嘉》曰:「顏回尚三教,變虞夏何如?」曰:「教 者,所以追補敗政,靡弊溷濁,謂之治也。舜之承堯,無 為易也。」或曰:「三教改易,夏后氏始,高宗亦承弊,所以 不改教何?明子無改父之道也。何言知高宗不改之?」 以周之教,承以文也。三教所以先,忠者,行之本也。三 教一體而分,不可單行,故王者行之有先後。何以言 三教並施,不可單行也?以忠敬文,無可去者也。教所 以三何?法天地人。內忠外敬,文飾之故,三而備也。即 法天地人各何施?忠法人,敬法地,文法天。人道主忠, 人以至道教人,忠之至也。人以忠教,故忠為人教也。 地道謙卑,天之所生,地敬養之,以敬為地教也。教者 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民有質朴,不教不 成。故《孝經》曰:「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論語》曰:「不教民 戰,是謂棄之。」《尚書》曰:「以教祗德。」《詩》云:「爾之教矣,欲民 斯效。」忠形於悃誠,故失野,敬形於祭祀故失鬼,文形 於飾貌故失薄。夏后氏用明器,殷人用祭器,周人兼 用之,何謂?曰:夏后氏教以忠,故先明器,以奪孝子之 心也。殷教以敬,故先祭器,敬之至也。周人教以文,故 兼用之。《周人》意至文也。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 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故有 死道焉,以奪孝子之心也;有生道焉,使人勿倍也。故 竹器不成用,木器不成斲,瓦器不成沬,琴瑟張而不 平,竽笙備而不和,有鐘磬而無簨簴縣,示備物而不 可用也。」孔子曰:「為明器者善,為俑者不仁。塗車芻靈」, 自古有之,言今古皆然也。

章俊卿山堂考索

《三代忠質文》

謂三代所尚之政不同者誰歟漢儒之說也。董仲舒 曰:「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所繼之政,當用此也。漢繼 大亂之後,宜少損周之文,周夏之忠。司馬遷亦曰:「夏 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商人承之以敬;敬之敝, 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救,僿莫 若以忠。」周秦之間可謂文弊矣。自三代而後,學者皆 有是說。必欲忠、質、文之迭救,而後天下可以無弊,蓋 自仲舒唱之也。然求之《詩》《書》《易》《春秋》之經,驗孔孟之 言,則無是說也。春秋之時,周衰甚矣。夫子乃曰:「周監 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何?漢儒厭周文之弊,而 夫子反從之,何夫子不患小人之僿,而漢儒乃孜孜 言之?嗚呼,陋哉!漢儒之見也。夫文者何?古先聖王經 世之道也。粵自上古,洪荒朴野之俗未革,則君臣上 下無別,人倫不明,斯人禽獸草木如也。聖人有憂之, 乃為之綱紀法度、典章禮樂以維持之,使父子君臣 夫婦兄弟莫不得其正,故謂之文。文也者,所以使萬 物各有條理,而不相瀆亂也。是以《書》稱堯為《文思》,舜 為《文明》,禹為《文命》。夫子於堯亦曰「煥乎其有文章」,謂 至此而後變朴而為文物,大中之道始建也。由堯舜 至于三代,天下日向于文,蓋民之巧偽日滋,先王防 閑之制俱密,而文日以盛。故夏商之文,比堯舜為有 間,周之文比夏商為尤盛。上古捭豚燔黍、君民並耕 之俗,至堯舜而始革。堯禹茅茨、土階、卑宮土牆之制, 至周人而始變。是以孔子以周視二代獨郁郁也。二 代非不曰尚于文,而不若周之大備。由後世觀之,謂 之忠謂之敬可也。若曰夏政尚忠,商政尚敬,則非矣。 夫文果離于忠與敬乎?忠與敬,義可離于文乎?《記》曰: 「虞夏之文,不勝其質,商周之質,不勝其文。」此言三代 之文質,故有以相勝耳,非有所偏尚也。觀周之治,文、 武、成、康之世,上下輯睦,頤指如意,則文之振也。「穆昭 而下,王室日衰,下多離叛」,則文之不振也。是以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