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3 (1700-1725).djvu/69

此页尚未校对

於元海曰:「陛下雖龍興鳳翔,奄受大命,然遺晉未殄, 皇居仄陋,紫宮之變,猶鍾晉氏,不出三年,必剋洛陽, 蒲子崎嶇,非可久安。平陽勢有紫氣,兼陶唐舊都,願 陛下上迎乾象,下協坤祥。」於是遷都平陽。汾水中得 玉璽,文曰「有新保之」,蓋王莽時璽也。得者因增「泉海 光」三字,元海以為己瑞,大赦境內,改年河瑞。封子裕 為齊王,隆為魯王。於是命其子聰與王彌進寇洛陽, 劉曜與趙固等為之後繼。東海王越遣平北將軍曹 武、將軍宋抽、彭默等距之,王師敗績。聰等長驅至宜 陽,平昌公模遣將軍淳于定、呂毅等自長安討之,戰 于宜陽,定等敗績。聰恃連勝,不設備,弘農太守垣延 詐降,夜襲聰軍,大敗而還。元海素服迎師。是冬,復大 發卒,遣聰、彌與劉曜、劉景等率精騎五萬寇洛陽,使 呼延翼率步卒繼之,敗王師於河南。聰進屯於西明 門,護軍賈引夜薄之,戰於大夏門,斬聰將呼延顥,其 眾遂潰。聰迴軍而南,壁於洛水。尋進屯宣陽門,曜屯 上東門,彌屯廣陽門。景攻大夏門,聰親祈嵩嶽,令其 將劉厲、呼延朗等督留軍。東海王越命參軍孫詢、將 軍丘光、樓裒等率帳下勁卒三千,自宣陽門擊朗,斬 之。聰聞而馳還,厲懼聰之罪己也,赴水而死。王彌謂 聰曰:「今既失利,洛陽猶固,殿下不如還師,徐為後舉。 下官當於兗、豫之間收兵積穀,伏聽嚴期宣于脩之。」 又言於元海曰:「歲在辛未,當得洛陽。今晉氣猶盛,大 軍不歸必敗。」元海馳遣黃門郎傅詢召聰等還師。王 彌出自轘轅,越遣薄盛等追擊彌,戰于新汲,彌師敗 績。於是攝蒲阪之戍,還於平陽。以劉歡樂為太傅,劉 聰為大司徒,劉延年為大司空,劉洋為大司馬,赦其 境內,立其妻單氏為皇后,子和為皇太子,封子乂為 北海王。元海寢疾,將為顧託之計,以歡樂為太宰,洋 為太傅,延年為太保,聰為大司馬、大單于,並錄尚書 事。置單于臺于平陽西,以其子裕為大司徒。元海疾 篤,召歡樂及洋等入禁中,受遺詔輔政。以永嘉四年 死,在位六年。偽諡「光文皇帝」,廟號高祖,墓號「永光陵。」 子和立。

和,字元泰,身長八尺,雄毅美姿儀,好學夙成,習《毛詩》 《左氏春秋》《鄭氏易》。及為儲貳,內多猜忌,馭下無恩。元 海死,和嗣偽位,其衛尉西昌王劉銳、宗正呼延攸恨 不參顧命也,說和曰:「先帝不惟輕重之計,而使三王 總彊兵於內,大司馬握十萬勁卒,居於近郊。陛下今 便為寄坐耳,此之禍難未可測也,願陛下早為之所。」 和即攸之甥也,深然之,召其領軍劉盛及劉欽、馬景 等告之。盛曰:「先帝尚在殯宮,四王未有逆節,今忽一 旦自相魚肉,臣恐人不食陛下之餘。四海未定,大業 甫爾,願陛下以上成先帝鴻基為志,且塞耳勿聽此 狂簡之言也。《詩》云:『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陛下既不 信諸弟,復誰可信哉!」銳、攸怒曰:「今日之議,理無有二。」 於是命左右刃之。景懼曰:「惟陛下詔臣等以死奉之, 蔑不濟矣!」乃相與盟於東堂,使銳、景攻聰,攸率劉安 國攻裕,使侍中劉乘、武衛劉欽攻魯王隆、尚書田密、 武衛劉璿攻北海王乂。密、璿等使人斬關奔於聰,聰 命貫甲以待之。銳知聰之有備也,馳還,與攸、乘等會 攻隆、裕。攸、乘懼安國、欽之有異志也,斬之。是日,斬裕 及隆聰,攻西明門,剋之。銳等奔入南宮,前鋒隨之,斬 和於光極西室,銳、攸梟首通衢。

《劉聰載記》:聰字元明,一名載,元海第四子也。母曰張 夫人。初,聰之在孕也,張氏夢日入懷,寤而以告元海 曰:「此吉徵也,慎勿言。」十五月而生聰焉。夜有白光之 異,形體非常,左耳有一白毫,長二尺餘,甚光澤。幼而 聰悟好學,博士朱紀大奇之。年十四,究通經史,兼綜 百家之言,孫吳兵法靡不誦之。工草隸,善屬文,著述 《懷詩》百餘篇,賦頌五十餘篇。十五習擊刺,猿臂善射, 彎弓三百斤,膂力驍捷,冠絕一時。太原王渾見而悅 之,謂元海曰:「此兒吾所不能測也。」弱冠遊於京師,諸 名士莫不交結,樂廣、張華尢異之也。新興太守郭熙 辟為主簿,舉良將,入為驍騎別部司馬,累遷右部都 尉。善於撫接,五部豪右無不歸之。河間王顒表為赤 沙中郎將。聰以元海在鄴,懼為成都王穎所害,乃亡 奔成都王,拜右積弩將軍,參前鋒戰事。元海為北單 于,立為右賢王,隨還右部。及即大單于位,更拜鹿蠡 王。既殺其兄和,群臣勸即尊位。聰初讓其弟北海王 乂,乂與公卿泣涕固請,聰久而許之曰:「乂及群公,正 以四海未定,禍難尚殷,貪孤年長故耳。此國家之事, 孤敢不祗從!今便欲遠遵魯隱,待乂年長,復子明辟。」 於是以永嘉四年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內,改元年光 興。尊元海妻單氏曰皇太后,其母張氏為帝太后,乂 為皇太弟,領大單于、大司徒。立其妻呼延氏為皇后, 封其子粲為河內王,署使持節、撫軍大將軍、都督中 外諸軍事,易河間王,翼彭城王,悝高平王。遣粲及其 征東王彌、龍驤劉曜等率眾四萬,長驅入洛川,遂出 轘轅,周旋梁、陳、汝、潁之間,陷壘壁百餘。以其司空劉 景為大司馬,左光祿劉殷為大司徒,右光祿王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