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3 (1700-1725).djvu/8

此页尚未校对

慢,糾之以猛,猛則人殘,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 寬,此刑政之文也。樂勝則流,遏之以禮,禮勝則離,和 之以樂,與時消息,因俗變通,此教化之文也。文者,蓋 言錯綜庶績,藻繪人情,如成文焉,以致其理。」然則人 文化成之義,其在茲乎?而近代諂諛之臣,特以時君 不能則象乾坤,祖述堯舜,作化成天下之文,乃以旂 常冕服、章句翰墨為人文也。遂使君人者浩然忘本, 沛然自得,盛威儀以求至理,生吟詠而汲升平,流蕩 因循,敗而未悟,不其痛歟!必以旂常冕服為人文,則 秦、漢、魏、晉,聲名文物,禮縟五帝,儀煩三王,可曰煥乎 其有文章矣,何衰亂之多也?必以章句翰墨為人文, 則陳後主、隋煬帝雍容綺靡,洋溢編簡,可曰「文思安 安」矣,何滅亡之速也?覈之以名義,研之以情實,既如 此,較之以今古,質之以成敗又如此。《傳》不云乎:「經緯 天地曰文。」《禮》不云乎:「文王以文理。」則文之時義其大 矣哉!焉可以名數末流,雕蟲小技廁雜其間也。

《人文化天下賦》以觀彼人文以化天下為韻
黃滔

明彼今古,聞諸聖賢。《易》垂言而著在八卦,人有文而 形于普天。用以成章,既驗斯風之肅穆;矚之于物,乃 知厥德之昭宣。吾君秉此格言,恢乎至理,以為文在 天而苟可鑒,文在人而誠足視,在天則時變從之,在 人則化成有以,故體此以御宇,取茲而教人且文也。 肇自河龜,見《洛書》,陳道德故仁義新,出無為而入有 象,齊父子而一君臣。既而上古遐,中古邇,苟流播之 如此,乃弛張而若彼。始則六十四位,演自周王;旋則 三百五篇,刪于孔氏。故得有國之君,準繩斯文,《詩》《書》 《禮》《樂》以表裏,干戚俎豆以區分。莫不經天緯地,髣髴 氤氳,布彼寰瀛,風行而草偃;被于億兆,玉潔而蘭薰。 然後鏗作《咸》《韶》,散為《風》《雅》,調暢動植,周通夷夏,車書 得以合矣,貴賤與而同也。遂使九州四海,皆瞻黼黻 于朝端;墨客詞人,交露鋒鋩于筆下。大哉人文之義 也。煥矣赫矣,可名可觀。唯聖朝之所擅,豈悖德之能 干。推其時而時或異,論其道而道斯完。故將垂百王 而作範,豈唯充萬國以咸歡者也。夫如是則肩比三 王,威銷五霸,弘彰馭馬之成政,克俾雕龍之擅價。彬 彬乎哉,郁郁乎哉!有以見我唐之至化。

《斲雕為樸賦》以除去文飾歸彼淳樸為韻
宋·歐陽修

「德以儉而為本,器有文而可除。爰斲載雕之飾,將全 至樸之餘;篆刻永銷」,見背偽歸真之始;鏤章咸滅,知 去華務實之初。稽史牒之前聞,述政風而遐舉。懿淳 儉之攸尚,斥浮華而可沮。謂乎防世偽者在塞其源; 全物性者必反其所。素以為貴,將抱樸而自思;煥乎 有文,俾運斤而悉去。誠由淳自澆散,器隨樸分,騁匠 「巧而傷本,掩天真而蔑聞。故我反淳風而矯正。杜末 作之紛紜,剖刻桷之形,復采椽而不琢,滅鏤簋之僭, 反木器于無文。則知工巧盡捐,浮淫是抑。道尚取乎 反本,理何求于外飾?圭磨嶽鎮,歸璞玉以全真;罍去 山雲,表瓦樽而務德。」是則遵乎樸者,將反始而臻極; 斲乎雕者,惡亂真而飾非。約澆風于一變,矯治古以 同歸。瓏而錯諸,盡滅雕蟲之巧;質為貴者,寧慚朽木 之譏。用能杜文彩之煥然,返淳和而遵彼。雕雖著則 尚可磨也,樸其復則在其中矣。棄末反本,小巧之工 盡捐;革故取新,見素之風可美。彼琢玉然後成器,命 工列乎雕人。務以文而勝質,徒散樸以還淳。曷若剞 劂之功靡施;大巧若拙,刻鏤之華,盡減其德乃真懿 之隆者,非假飾以為資;儉之至者,匪奇淫而是覺。但 期乎去泰去甚,寧患乎匪雕匪斲。有以知一變至道 之風,由是而復歸乎樸。

《人文化成天下賦》以煥乎人文化成天下為韻
田錫

大哉至明之君!膺景運,集洪勳,躋域中于皇極,化天 下以人文。時屬昇平,煥聲明于禮樂;道尊儒雅,發謨 猷于典墳。豈不以丕光大之遠圖,開雍熙之至化?金 革斯偃,朝堂多暇。遒人述職,方下采于《詩》聲;真宰經 邦,亦恥言于強霸。美哉文之為用也!至化攸先,明乎 煥然。比萬彙流形于厚地,三辰垂象于穹天。藻火袞 裳,禮之文也,始飾容而有爛;羽旄綴兆,樂之文也,將 達節以相宣。故堯舜化民以仁,禹湯躋俗以義。致元 德以昭著,見皇風之光被。是以《魯史》述湯之德也,則 曰「齊聖廣淵」;《虞書》美堯之仁也,則曰「聰明文思。」宜乎 籩豆品數,車服采章。成均掌庠序之齒列,瞽宗司金 石之鏗鏘。繪宗廟之彝器,炳日月于太常,皆文之于 外者也。黎民閱之以恭肅,靡不昭彰。迨乎《易》之教也, 厥旨精微,《書》之訓也,俾人貞幹;《詩》之教也,致流俗之 惇厚;《春秋》之教也,懲賊臣之叛亂。斯乃文之于內者 也。萬國化之中正,炳然明煥。是知撫育中區,恭臨寶 圖,納生靈于富壽,致品彙于昭蘇。亦猶挹水于器而 方圓自適,以木從繩而規模罔踰。是以洋洋鄒魯之 風,宜乎盛矣;穆穆唐虞之化,猗歟煥乎!今我后功格 昊穹,澤流區夏。復風俗于淳古,播詠歌于《大雅》。悅靈 臺之偃伯,慶華陽之歸馬。小臣幸與試于王庭,忭蹈 于雙闕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