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6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事。有司詳定《垂簾儀式》,名所乘車曰「大安輦。」

按《宋史仁宗本紀》,「乾興元年二月戊午,真宗崩,遺詔 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為皇太后,權處分軍國事,遣 使告哀契丹。三月庚寅,太后設幄次於承明殿,垂簾 以見輔臣。八月乙巳,皇太后同御承明殿,垂簾決事。 冬十月,避皇太后父諱。乙亥,以皇太后生日為長寧 節。」按《章獻明肅劉皇后傳》:「后先家太原,後徙益州, 為」華陽人。父通,虎捷都指揮使、嘉州刺史。后,通第二 女也。年十五,入襄邸。真宗即位,入為美人。大中祥符 中,為修儀,進德妃,真宗欲立為皇后,大臣多以為不 可,帝卒立之。李宸妃生仁宗,后以為己子。真宗遺詔 尊后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取處分。丁謂等請太后 御別殿,太后遣張景宗、雷允恭諭曰:「皇帝視事,當朝 夕在側,何須別御一殿。」於是請帝與太后五日一御 承明殿,帝位左,太后位右,垂簾決事。議已定,太后忽 出手書,第欲禁中閱章奏,遇大事即召對輔臣。其謀 出於丁謂,非太后意也。謂既貶,馮拯等三上奏,請如 初議,帝亦以為言。於是始同御承明殿,百官表賀。 按《禮志》,乾興元年真宗崩,遺旨以皇帝尚幼,軍國事 兼權取皇太后處分。宰相率百官稱賀,復前奉慰,又 慰皇太后於簾前。有司《詳定儀式》:內東門拜表,合差 入內都知一員跪授傳進皇太后所降批答,首書「覽 表具之」,末云「所請宜許或不許。」初,丁謂定皇太后稱 「予」,中書與禮院參議,每下制令稱「予」,便殿處分稱「吾」, 皇太后詔止稱吾,與皇帝並御承明殿,垂簾決事,百 官表賀。按《儀衛志》,皇太后儀衛,自乾興元年仁宗 即位,章獻太后預政,侍衛始盛用。禮儀院奏製,皇太 后所乘輿,名之曰「大安輦。」

仁宗天聖元年春正月庚午契丹使初來賀長寧節五月庚寅議皇太后儀衛制同乘輿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按《儀衛志》。「天聖元年。有司 言皇太后車駕出。合設護衛。御龍直都虞候一人。都 頭二人。副都頭一人,長行五十人。十將已下骨朵子 直都虞候一人。都頭二人。副都頭二人。十將長行八 十人。弓箭直指揮使一人。都頭二人,副都頭二人。十 將長行五十人。弩直指揮使一人。都頭二人。副都頭 二人,十將、長行五十人,殿前指揮使兩班:左班都虞 候一人,都知一人,行門三人,長行二十人,帶器械;右 班指揮使一人,都知一人,行門三人,長行二十人,帶 器械;皇城司禁衛二百人,寬衣天武二百人,供御輦 官六十二人,寬衣天武百人;餘諸司祇應、鳴鞭、侍衛 如乘輿之儀。」詔依其言。

天聖二年上皇太后劉氏尊號,遂定上尊號之禮,百 官表請太后聽樂。

按《宋史仁宗本紀》:天聖二年十一月百官上皇太后 尊號曰「應元崇德仁壽慈聖皇太后。」按《禮志》:天聖 二年宰臣王欽若等五表請上皇太后尊號。十一月 郊祀畢,帝御太安殿受冊。百官稱賀畢,再序班。侍中 奏中嚴外辦。禮儀使奏發冊寶。帝服通天冠絳紗袍 秉珪以出。禮儀使閤門使導帝隨冊寶降自西階。內 臣奉至殿庭,置橫街南,東向褥位。冊在北,寶在南,帝 立殿庭,北向褥位,奉冊寶官奉冊寶案,太常卿、吏部、 禮部侍郎引置當中褥位。禮儀使奏「請皇帝再拜」,在 位官皆再拜。太尉、司徒就冊寶位,帝搢珪,跪,奉冊授 太尉,又奉寶授司徒,皆搢笏,東向跪受,興,奉冊寶案 置於近東,西向褥位。禮儀使奏「請皇帝」歸御幄,易常 服,乘輿赴文德殿後幄,百官班退赴朝堂。太尉、司徒 奉冊、寶至文德殿外幄,太尉以下各就次以俟。侍中 奏「中嚴外辦。」太后服儀天冠、袞衣以出,奏《隆安之樂》。 行障、步障、方團扇,侍衛垂簾,即御坐南向,樂止。太常 卿導冊案至殿西階下,各歸班,在位者皆再拜。太尉 押冊,司徒奉冊,中書令讀冊訖,侍中押寶案,司徒奉 寶,侍中讀畢,太尉、司徒詣香案前分班,東西序立。尚 宮贊引皇帝詣皇太后坐前,帝服靴袍,簾內行稱賀 禮,跪曰:「嗣皇帝臣某言:皇太后陛下顯崇徽號,昭煥 寰瀛,伏惟與天同壽,率土不勝欣忭。」俛伏,興,又再拜。 尚宮詣御座承旨退,西向稱皇太后,答曰:「皇帝孝思 至誠,貫於天地,受茲徽號,感慰良深。」帝再拜,尚宮引 歸幄,太尉率百官稱賀,奏《隆安》之樂,太后降坐還幄, 樂止。侍中奏解嚴,所司放仗,百官再拜退,太后還內 內外命婦稱賀太后、皇帝於內殿,在外命婦及兩京 留司官並奉表稱賀。自是上皇太后尊號禮皆如之。

按《禮志》:「天聖二年,既禫除,百官五表請聽樂而秋。」

燕用樂之半,詔輔臣曰:「昨日宴宮中,朕數四上勉皇 太后聽樂。」王欽若以聞太后,太后曰:「自先帝棄天下, 吾終身不欲聽樂,皇帝再三為請,其可重違乎」 天聖三年春正月辛卯,長寧節,近臣及契丹使初上 皇太后壽於崇政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天聖四年,太后不允上元先行上壽之典。

按《宋史仁宗本紀》:天聖四年十二月丁亥,帝白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