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7 (1700-1725).djvu/117

此页尚未校对

產當坐,以蒙赦令,歸故郡。今昭儀所犯尢誖逆,罪重 「於謁,而同產親屬皆在尊貴之位,迫近帷幄,群下寒 心,非所以懲惡崇誼,示四方也。請事窮竟,丞相以下 議正法。」哀帝於是免新成侯趙欽,欽兄子成陽侯訢, 皆為庶人,將家屬徙遼西郡。時議郎耿育上疏言:「臣 聞繼嗣失統,廢適立庶,聖人法禁,古今至戒。然太伯 見歷,知適逡循固讓,委身吳、粵,權變所設,不計常法, 致位王季,以崇聖嗣,卒有天下,子孫承業七八百載, 功冠三王,道德最備,是以尊號追及大王。」故世必有 非常之變,然後迺有非常之謀。孝成皇帝自知繼嗣 不以時立,念雖末有皇子,萬歲之後未能持國,權柄 之重,制於女主,女主驕盛則耆欲無極,少主幼弱則 大臣不使。世無周公「抱負之輔,恐危社稷,傾亂天下。」 知陛下有賢聖通明之德,仁孝子愛之恩,懷獨見之 明,內斷於身,故廢後宮就館之漸,絕微嗣禍亂之根, 刀欲致位陛下,以安宗廟。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 金匱之計,又不知推演聖德,述先帝之志,迺反覆校 省,內暴露私燕,誣汙先帝傾惑之過,成結寵妾妒媚 之誅,甚失賢聖遠見之明,逆負先帝憂國之意。夫論 大德不拘俗,立大功不合眾,此迺孝成皇帝至思,所 以萬萬於眾臣,陛下聖德盛茂,所以符合於皇天也。 豈當世庸庸斗筲之臣所能及哉!且褒廣將順,君父 之美,匡捄銷滅,既往之過,古今通義也。事不當時,固 爭防禍於未然,各隨指阿從,以求容媚。晏「駕之後,尊 號已定,萬事已訖,迺探追不及之事,訐揚幽昧之過, 此臣所深痛也。願下有司議,即如臣言,宜宣布天下, 使咸曉知先帝聖意所起。不然,空使謗議上及山陵, 下流後世,遠聞百蠻,近布海內,甚非先帝託後之意 也。蓋孝子善述父之志,善成人之事,唯陛下省察。」哀 帝為太子,亦頗得趙太后力,遂不竟其事。傅太后恩 趙太后,趙太后亦歸心,故成帝母及王氏皆怨之。哀 帝崩,王莽白太后,詔有司曰:「前皇太后與昭儀俱侍 帷幄,姊弟專寵錮寢,執賊亂之謀,殘滅繼嗣,以危宗 廟,誖天犯祖,無為天下母之義。」貶皇太后為孝成皇 后,徙居北宮。後月餘,復下詔曰:「皇后自知罪惡深大, 朝請希闊,失婦道。無共養之禮,而有狼虎之毒,宗室 所怨,海內之讎也。而尚在小君之位,誠非皇天之心。 夫小不忍,亂大謀,恩之所不能已者,義之所割也。今 廢皇后為庶人,就其園。」是日自殺。凡立十六年而誅。 先是有童謠曰:「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 琅根,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成帝每微行出, 常與張放俱,而稱富平侯家,故曰「張公子。」《倉琅根》,宮 門銅鍰也。

平帝王皇后

按《漢書外戚傳》:「孝平王皇后,安漢公太傅大司馬莽 女也。平帝即位,年九歲,成帝母太皇太后稱制,而莽 秉政。莽欲依霍光故事,以女配帝,太后意不欲也。莽 設變詐,令女必入,因以自重。事在《莽傳》。太后不得已 而許之,遣長樂少府夏侯藩、宗正劉宏、少府宗伯鳳、 尚書令平晏納采,太師光、大司徒馬宮、大司空甄豐」、 左將軍孫建、執金吾尹賞、行太常事太中大夫劉歆 及太卜太史令以下四十九人,賜皮弁素績,以禮雜 卜,筮太牢,祠宗廟,待吉月日。明年春,遣大司徒宮、大 司空豐、左將軍建、右將軍甄邯、光祿大夫歆,奉乘輿 法駕,迎皇后於安漢公第宮。豐、歆授皇后璽紱,登車 稱「警蹕便。」時,上林延壽門入未央宮前殿,群臣就位 行禮,大赦天下。益封父安漢公地滿百里。賜迎皇后 及行禮者,自三公以下至騶宰執事長樂、未央宮安 漢公第者皆增秩,賜金帛各有差。皇后立三月,以禮 見高廟。尊父安漢公號曰宰衡,位在諸侯王上;賜公 夫人號曰功顯君,食邑;封公子安為褒新侯,臨為賞 都侯。后立歲餘,平帝崩,莽立孝宣帝元孫嬰為孺子, 莽攝帝位,尊皇后為皇太后。三年,莽即真,以嬰為定 安公,改皇太后號為定安公太后。太后時年十八矣, 為人婉瘱有節操。自劉氏廢,常稱疾不朝會。莽敬憚 傷哀,欲嫁之,乃更號為黃皇室主,令立國將軍成新 公孫建世子襐飾將醫往問疾。后大怒,笞鞭其旁侍 御,因發病不肯起,莽遂不復彊也。及漢兵誅莽,燔燒 未央宮,后曰:「何面目以見漢家?」自投火中而死。 按《王莽傳》,莽既尊重,欲以女配帝為皇后,以固其權, 奏言:皇帝即位三年,長秋宮未建,液液與掖同「廷尉媵未 充。乃者國家之難,本從亡嗣,配取不正,請考論《五經》, 定取《禮》,正十二女之義,以廣繼嗣,博采二王後及周 公、孔子世列侯在長安者適子女。」事下有司,上眾女 名王氏女,多在選中者,莽恐其與己女爭,即上言:「身 亡,德子材下,不宜與眾女並采。」太后以為至誠,乃下 詔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庶民諸生」郎吏以上 守闕上書者日千餘人。公卿大夫或詣廷中,或伏省 戶下,咸言「明詔聖德,巍巍如彼。安漢公盛勳堂堂若 此,今當立后,獨柰何廢公女!天下安所歸命!願得公 女為天下母!」莽遣長史以下分部曉止公卿及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