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9 (1700-1725).djvu/55

此页尚未校对

社稷付託為重,則平日之寵愛為輕。及其宸居已定, 既盡臣子防危之忠,即當體皇上如天之度。今諸大 臣言猶在耳也。臣所以議移宮者,始終如此。」乃移宮 之後,忽來蜚語,有倡選侍徒跣踉蹌,欲自裁處;皇妹 失所,至於投井者;或傳治罪璫過甚者,或稱內外交 通者,使夙夜憂時之士,誤收為一時感慨嘆息之言, 作此日不白之案。九廟神靈,鑒此熱血。若夫緝拏罪 璫,此譬如人家主人謝世,群僕乘間竊其帑藏,主人 之子偶一究問,只在法司得其平耳,於選侍恩禮何 與?臣謂寧可使今日惜選侍,無使移宮不早,不幸而 成女后垂簾之事,彼三十餘年憑依蟠結之群邪,又 得以因緣多事,於以保惜先帝寵愛則得矣。而輔皇 上要緊之深意,在天之靈果以此為愉快耶?況兩奉 聖諭,選侍居食,恩禮有加。噦鸞宮火,復奉有「選侍皇 妹無恙」之旨。方知皇上雖念及於孝和皇太后之哽 咽,仍念及於光宗先帝之唏噓,海涵天蓋,盡仁無已。 伏乞皇上採臣戇言,更於皇弟、皇妹時勤召見,《諭安》 不妨曲及「李選侍者,酌加恩數,遵愛先帝之子女,當 亦聖母所共喜者。」疏上,下旨褒諭。又特諭廷臣曰:「朕 沖齡登極,開誠布公,不意外廷乃有謗語,輕聽盜犯 之訛傳,釀成他日之實錄。誠如科臣楊漣所奏者,朕 不得不再伸諭,以釋群疑。九月初一日,皇考賓天,諸 臣入臨畢,請朝見朕。李選侍阻朕於煖閣,司禮」官固 請,選侍許而後悔,又使李進忠請回者至再至三。朕 至乾清宮丹陛上,「大臣扈從前導,選侍又使李進忠 來牽朕衣。卿等親見當時景象,安乎?危乎?當避宮乎? 不當避宮乎?」是日,朕自慈慶宮至乾清宮,躬視皇考 入殮,選侍又阻朕於煖閣,司禮監王體乾固請,得出。 初二日,朕至乾清宮,朝見選侍畢,恭送梓宮於仁智 殿。選侍差人傳朕,「必欲再朝見方回。各官皆所親見, 明是威挾朕躬,垂簾聽政之意。朕蒙皇考命依選侍, 朕不住彼宮,飲食衣服,皆皇祖皇考所賜,每日僅往 彼一見,因之懷恨,凌虐不堪。若避宮不早,則彼爪牙 成列,盈虛在手,朕亦不知如何矣。既毆崩聖母,每使 宮眷王壽花等時來探聽,不許朕與聖母舊人通一 語。朕苦衷外廷不能盡知。今停封以慰聖母之靈,奉 養以尊皇考之意,該部亦可以仰體朕心矣。臣工私 於李黨,不顧大義;諭卿等知之。今後毋得植黨背公, 自生枝節。」時方從哲在告,劉一燝等上言:「皇上嗣位 以來,宮禁肅清;乃以形跡影響之疑,互相紛辨,致廑」 聖懷。伏讀聖諭,當年宮掖事情及頃者避宮景象,悽 惋危衷,宛然在目。諸臣徒以事後論安危,謂周防為 多事,皇上責以猜疑輕聽,誠恐有之。若云庇護黨私, 則萬萬不敢也。御史王業浩上言:「先帝毓德青宮,止 孝止慈,何一女子之微,致生枝節?如聖諭派與照管, 并毆崩聖母等語,天下萬世不察,則先帝御家之盛 德不無少損。且父母之讎,不共戴天,普天率土,俱有 同仇之義。而聖諭至此,且曲處如此,則前日之肅清, 既未得為義之盡;今此之優厚,亦不得為仁之至。外 廷臣工比肩事主,至分目之曰『安社稷、安選侍臣。恐 水火之情形既判,元、黃之戰辨方興』。」奏留中。庚午,都 給事楊漣《乞歸疏》曰:「垂簾之祕事未聞,入井之煩言 嘖起。臣不過發明移宮始末,使了然在人耳目。而旋 荷綸綍之褒,過激忠直之譽,使臣區區之苦心,反為 夸詡臣節之左券。臣之不安,一也。當時首請御文華 殿受嵩呼者,周嘉謨等也;初出乾清宮捧皇上左右 手者,張維賢、劉一燝也。臣乃以憤爭之故,獨受忠直 之名,俯慚卑末,豈可掩人於朝?仰藉清平,豈可貪天 為力?臣之不安,二也。宮禁自就肅清,社稷有何?」杌, 而聖諭以志安社稷為言,君幸有子,不憂杞國之天; 臣獨何人,敢捧虞淵之日。臣之不安三也。臣引分自 思,俯全臣節,惟有決去一著而已。臣蹇窮骯髒之人, 披上方之文綺,賚兩朝之賜金,步歸里門,以「忠直」二 字,出告親友,入教子孫,真覺俯仰皆寬。即不幸先犬 馬,填溝壑,持此二字以報皇考於在天,見先人於「地 下,臣亦可瞑目安寢矣。臣無病,不敢以病請,皇上未 罪臣,又不能以罪請。惟有明微薄之心跡,乞浩蕩之 恩波,放臣為急流勇退之人而已。」詔下,許之。熹宗天 啟元年春二月,御史賈繼春直陳,具揭之實,奉旨切 責。繼春復上言:「臣初入班行,當移宮之後,祗因痛切 先帝,急欲效忠皇上。及捧讀聖諭,乃知天地之高厚, 曲為保全,而小臣之狂愚,猶妄有規勸,謹備錄原揭 回話。」上以其疏中無「雉經入井」二語,著再回話。夏四 月,吏部尚書周嘉謨及九卿科道會議,云繼春席槁 待罪,懇請優容,仍下旨切責落職,永不敘用。四年夏 四月,大理寺少卿范濟世請遵遺命封李選侍為妃, 下旨切責。先是,光宗青宮舊監王安強直不阿,選侍 魏忠賢既矯殺之,乃盡反其所為。會楊漣上疏發忠 賢二十四罪,忠賢益憤。六月,遂矯上命復議封選侍。 禮臣林堯俞奏止之,不聽,竟封李氏為康妃。 按《左 光斗傳》,「光斗字遺直,桐城人,萬曆三十五年進士。除